近日,珠海金湾一名老伯积极响应接种疫苗,在接受身体评估时却意外筛出发生率不到0.1%的罕见心脏肿瘤。医院医院接受微创胸腔手术后,老伯的“心病”最终被摘除,并已康复出院。
随着新冠疫苗向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开放接种,家住金湾的67岁李伯伯积极响应,医院进行接种前的身体状况评估。医院的医护人员发现,李伯伯的心率在静息状态下维持在次/分,建议他到心血管科门诊进一步检查。
尽管李伯伯自我感觉良好,并称曾在住院时进行过检查,并未发现问题。但一听到没有心血管专科医师的诊断证明,就不能打新冠疫苗,只好医院医院就诊。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查体后,医生意识到李伯伯的心率加快可能不简单。在心脏超声检查中发现,在李伯伯心脏房间隔的右心房面有一团若隐若现的肿块,性质不明。为了进一步明确肿块的性质,医院为李伯伯进行了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
医院委派、常驻省医医院的心脏超声专家何亚乐很快就辨认出了这是一例罕见的房间隔脂肪瘤,肿瘤大小已达4×2cm,如果不尽快切除,随着肿瘤继续侵犯房间隔组织有可能会造成传导阻滞、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功能不全等危险。
一次手术解决两大“心病”,手术创口不到4cm
经过医生的沟通和解释,李伯伯多年的心率增快之谜被揭开了。为了避免拖延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他立即同意了做外科手术切除这个心脏肿瘤。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手术前的冠脉造影检查发现,李伯伯冠状动脉中的前降支重度狭窄,合并有严重的冠心病。
考虑到患者心脏病情复杂,既往还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手术风险较高,为了降低手术创伤,手术经验医院心外科常驻专家谢斌决定采取经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方式,一站式解决两个心脏病。在邀请了麻醉科、ICU等相关科室进行术前会诊后,医疗团队最终制定了“经胸腔镜心脏肿瘤切除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详细方案。
微创手术现场。通讯员供图
手术过程很顺利,术中切下来的肿块病理结果证实肿瘤类型的确为脂肪瘤。术后李伯伯恢复良好,第四天就从ICU转回了普通病房,不久之后就康复出院了。从发现瘤子,到出院不过20天,术后伤口大小不到4cm。
什么是心脏脂肪瘤?
据省医医院心血管科专家介绍,原发性心脏肿瘤是一类罕见疾病,发生率不到0.1%,其中病理类型为脂肪瘤的仅占其中的8.4%,极为罕见。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文献资料多为个案报道,约1/2发生于心内膜下区域,其余均匀分散在心肌和心外膜下区域。肿瘤也可能发生于心脏瓣膜。
尽管多数脂肪瘤大小不超过数厘米,但大至4.8kg的脂肪瘤也有报道。脂肪瘤多为良性,但是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可造成上下腔静脉或心室流入道、流出道阻塞,有部分情况可侵犯局部组织造成相关的症状(如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或猝死),其中瓣膜肿瘤类型能引起心功能不全和心衰症状。由于心肌脂肪瘤可引起症状且瘤体进行性生长,因此需要手术切除。
什么是胸腔镜心脏手术?
传统心血管外科手术,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部分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随着心血管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减小术中创伤切口及改善术后切口疤痕程度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胸腔镜技术被认为是自体外循环问世以来,是心脏外科领域里又一次重大技术革命,是现代微创心脏外科的代表性手术。
与传统的手术相比,胸腔镜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具有以下优点:皮肤切口小,不切断肌肉,无骨骼损伤,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后疼痛轻,5-7天就可以出院,目前在全国一些大的心血管中心已得到成熟的应用。
医院谢斌、曾庆诗领衔的心脏手术和麻醉团队的支持下,省医医院目前已完成心脏外科微创手术过百例,治疗的疾病类型涵盖瓣膜病、先心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脏肿瘤等,在多个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手术患者最大年龄83岁,均预后良好。
南方日报记者董谦君
曹惠仪
董谦君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