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动脉狭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体解剖学专升本重点知识汇总运动 [复制链接]

1#

绪论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形态学的范畴。

一、人体的组成★

1.细胞: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组织:形态、功能相似或相近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构成。

3.器官: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4.系统:一些器官为完成共同性的生理功能构成。

二、人体的标准姿势★★★

也称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三、方位术语★★

上—下;前—后;浅—深;内侧—外侧;内—外(空腔器官)。

在四肢:近侧—远侧;尺侧—桡侧;胫侧—腓侧。

四、人体的轴、面★

1.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

2.面:矢状面(正中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第一章骨学

第一节总论

成年人的骨有块,按部位可分为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含听小骨6块),四肢骨(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一、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一)骨的形态及分类★★

骨按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1.长骨呈长管状,多分布于四肢,骨两端的膨大称骺,其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中部细长称骨干或骨体,体内为空腔称骨髓腔,容纳骨髓。

2.短骨呈立方形,分布于手腕和足的后半部,如腕骨、跗骨等。

3.扁骨呈板状,主要分布于颅盖、胸腔和盆腔壁部,如顶骨、肋骨、髋骨等,对其内部器官起保护作用。

4.不规则骨形状不定,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如籽骨、椎骨、上颌骨等。有的颅骨内含有空腔,可对发音起共鸣和减轻颅骨重量的作用。

(二)骨的构造★

1.骨膜是盖于骨的表面,坚韧,富有血管神经。骨膜的内面含大量的成骨细胞,对骨的营养、生长、再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2.骨质由骨密质和骨松质组成。骨密质位于骨表面,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有较强的抗压力作用。骨松质分布于长骨两端和短骨内,呈海绵状,由交错排列的骨小梁沿压力和张力曲线排列形成。颅盖骨的骨密质形成扁骨的内板和外板,两板之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内有板障静脉。

3.骨髓可分为红骨髓和*骨髓。红骨髓分布于骨松质内,有造血功能。*骨髓分布于骨髓腔内,主要为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大量失血时可转化为红骨髓进行造血。一般在5?7岁出现*骨髓。髂骨、胸骨、椎骨、肋骨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骺内终生存在红骨髓。

(三)骨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1.有机质:骨胶原纤维、黏多糖蛋白等,赋予骨弹性和韧性。

2.无机质:碱性磷酸钙等,赋予骨刚性硬度。

幼儿:两者各占一半,骨折→青枝状

老人:无机质更多,易发生骨折

第二节躯干骨

一、躯干骨的组成★★

成人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

二、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椎骨属于不规则骨,有1个椎体、1个椎弓和7个突起。

1.椎体立方体状,位于椎骨前方,承受头颅及胸腹、上肢的重量。

2.椎弓弧形骨板,椎弓根部上、下缘有椎切迹。相邻两椎弓根的椎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椎弓上发出7个突起(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2个横突和1个伸向后方的棘突)。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全部椎孔叠加成椎管。

椎体椎弓围椎孔,椎孔叠加成椎管,相邻切迹围间孔,内过脊神经。

(二)各部椎骨的特征★★

1.颈椎横突上有横突孔,通行椎动脉、椎静脉;除第1、第7颈椎外,棘突末端分叉;椎体小;椎孔呈三角形。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由第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唇缘所组成。

(1)第1颈椎无椎体、棘突,只有前弓、后弓和左、右两个侧块,呈骨性环故称寰椎。前弓后面有齿突凹。

(2)第2颈椎:椎体上面有齿突,又称枢椎。

(3)第7颈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水平伸向后方,又称隆椎,是计数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

2.胸椎椎体和横突有肋凹;棘突长伸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3.腰椎椎体大;棘突呈板状,矢状位水平向后。

(三)骶骨的形态骶骨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三角形骨,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光滑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是产科测量骨盆人口大小的重要标志。有4对骶前孔。后面粗糙,有4对骶后孔,侧面外侧有一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形成骶髂关节。骶椎棘突融合为骶正中嵴。正中嵴下方裂孔是骶管裂孔,通椎管,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为骶角,是骶管麻醉的体表标志。

(四)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形成。

三、胸骨★★

胸骨为扁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柄的上缘凹陷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外侧缘有第1肋切迹。柄、体交界向前凸出称胸骨角,两侧与第2对肋相连接是临床计数肋的标志。胸骨体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

四、肋★

肋由前部的肋软骨和后部的肋骨构成,共12对。

1.肋骨呈长弓形扁骨,分前、后两端。后端稍膨大称肋头,肋头后外方有一隆起称肋结节。肋的内面下缘为一浅沟,称肋沟,此沟有肋间神经和血管经过。

2.肋软骨为连接在肋骨前端的软骨。

第三节颅骨

颅骨由23块骨组成。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一、脑颅★★

共有骨8块,它们围成颅腔,容纳、保护脑,主要由居正中底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以及顶部中线两侧成对的顶骨和颞骨构成。脑颅居颅的后上方,以眶上缘和外耳门到枕外隆凸为界分成颅顶和颅底两部分。

二、面颅★★

由成对的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腭骨、上颌骨和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及舌骨共15块骨组成。面颅骨围成眶腔、鼻腔、口腔,构成颜面的基本轮廓,居颅的前下方。

三、鼻旁窦★★★

1.骨性鼻旁窦

共4对,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

2.骨性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

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最大,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的窦口高于窦底,上颌窦炎症时,脓液不易引流,故病情易迁延;筛窦位于筛骨内,由许多不规则的小房组成,可分前、中、后三组小房,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四、颅的整体观

1.顶面观: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2.侧面观:外耳门、乳突、颧弓、颞窝和颞下窝等。

翼点:在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骨,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易发生骨折引起颅内出血(硬膜外血肿)。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

3.颅底内面观:

颅前窝:鸡冠、筛板、筛孔、眶板等。

颅中窝:垂体窝、视神经管、眶上裂、破裂孔、圆孔、卵圆孔、棘孔等。

颅后窝: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枕内隆凸、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内耳门等。

4.颅的前面观:将颅分为额区、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五、新生儿颅的特征

新生儿颅顶各骨之间的缝尚未形成,仍为结缔组织膜连结,这些交接处的间隙,称颅囟。

前囟:在生后1-2岁时闭合。后囟:在出生后不久就闭合。

第四节上肢骨

一、上肢骨的组成

1.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

2.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

二、腕骨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腕骨8块,排列成两排,弧形排列在掌面形成腕骨沟。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第五节下肢骨

一、下肢骨的组成

1.下肢带骨髋骨。

2.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

二、髋骨的组成★★

髋骨由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融合部称体,髂骨体、坐骨体、耻骨体,其余部分为髂骨翼、坐骨支、耻骨支。融合部外侧为髋曰,体与坐骨支、耻骨支围成闭孔。主要结构有髂嵴、髂前上棘、髂结节、髂前下棘、髂后上棘、髂后下棘、坐骨大切迹、坐骨棘、坐骨小切迹、坐骨结节、耻骨弓、耻骨联合面、耻骨结节、耻骨梳、弓状线、耳状面和髂窝。

第二章关节学

第一节总论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

一、关节的主要结构★★★★

1.关节面

相邻两骨的接触面,一般凸面称关节头,凹面称关节窝。关节面上覆以关节软骨,使关节面光滑,可减少摩擦、震荡,缓冲冲击。此软骨终生不骨化。

2.关节腔

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含少量滑液,呈负压,以加强稳固。

3.关节囊

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膜,附着于关节周围,与骨膜融合连续。含丰富血管、神经、淋巴管。内层为滑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形成,附着于关节面周围,含丰富血管网,可产生滑液。滑膜包裹除关节软骨、关节盘、关节唇以外的所有结构。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关节辅助结构不是每个关节都具备的结构,主要用于加强关节的稳固和灵活,它们包括(囊外、内)韧带、关节内软骨(关节盘、半月板)、关节唇和滑膜襞等。

三、关节的运动★

关节的运动基本上与关节面的形状以及运动轴的数量和位置有关。冠状轴上两骨可做屈、伸运动。两骨夹角变小为屈,反之则为伸;在矢状轴上,远离正中矢状面为展,靠近正中矢状面为收,收和展沿矢状轴进行;沿垂直轴做运动,向内前转为旋内,向后外转则为旋外。运动时,近端在原位旋转,远端做圆周运动则为环转运动。

第二节脊柱

一、脊柱的组成和分部★

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突关节连结形成,组成人体的中轴,上承头颅,下连下肢带骨。可分成颈、胸、腰、骶四个部分。

二、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和第2颈椎之间除外),成人共23个。

椎间盘由髓核和纤维环两部分构成。纤维环牢固连结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外周膨出。椎间盘坚韧又有弹性,具有弹性垫的作用,可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椎间盘以颈、腰部较厚,所以颈、腰椎的活动较大。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压迫脊髓和脊神经根引起疼痛,临床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三、前、后纵韧带和*韧带的位置★★

1.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自颅底枕骨大孔前缘下达第1或第2骶椎椎体。纵行纤维附于脊柱椎体和椎间盘的前缘,可以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前脱。

2.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椎体的后面,韧带窄而坚韧。自第2颈椎下达骶骨,与椎间盘和椎体上、下缘连结牢固,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3.*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上.下缘,由*色弹性纤维构成,与椎弓板共同构成椎管的后壁,可以限制脊柱过度前屈。*韧带肥厚可造成椎管管腔变小,椎间孔狭窄,可压迫脊髓和脊神经根。

四、关节

1.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可做微量运动。

2.腰骶关节由第5腰椎的下关节突与骶骨上关节突构成。

3.寰枕关节由枕髁与寰椎.上关节凹构成,可使头做前俯、后仰和侧屈运动。

4.寰枢关节包括3个关节,两侧由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寰枢外侧关节,左右各一,相当于其他椎骨间的关节突关节。中间由枢椎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的齿突凹和寰椎横韧带之间构成的寰枢正中关节,可使头旋转。

五、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

脊柱的功能是支持躯干、保护脊髓。从侧面观察,成年人脊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其中颈、腰弯曲凸向前,胸、骶弯曲凸向后。颈曲支持抬头,腰曲使身体重心直线后移,以维持身体的前后平衡,保持直立的姿势,胸曲和骶曲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胸腔和盆腔。

第三节胸廓

一、胸廓的构成★★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借关节、韧带连结构成,形似上窄下宽的圆锥形,容纳胸腔脏器。

胸廓有上、下两口,上口较小,由第1胸椎、第1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胸廓上口与第1肋方向一致,向前下倾斜,胸骨柄上缘相当于第2胸椎体的下界水平。胸廓下口由第12胸椎、第12及第11对肋前端,肋弓和剑突构成。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形成软骨连结。因此,在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左、右侧肋弓在中线形成向下开放的胸骨下角。角的尖部有剑突,剑突尖约平第10胸椎水平。胸廓前壁短,由胸骨、肋软骨及肋骨前端构成,外侧壁长,由肋骨体构成,相邻两肋之间称肋间隙。

二、胸廓的功能★

胸廓除容纳和保护胸腔脏器外,还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肋在肌肉作用下。上提,前端抬高,胸骨上升,肋体向外扩展,胸廓横径加大,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在重力和肌肉作用下,胸廓做相反的运动,胸廓容积缩小。

第四节颅骨连结

一、颞下颌关节组成★★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关节囊内有纤维软骨形成的关节盘。关节盘的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关节囊的前部较薄弱,易于脱位。

二、颞下颌关节运动★

颞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可做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和侧方运动。张口过大,下颌头和关节盘可滑至关节结节前方则造成下颌关节脱位。

第五节四肢骨连结

一、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一)肩关节★★★★

1.组成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2.特点关节头大,关节盂浅,有纤维软骨形成的盂唇,关节囊薄而松弛,尤以前下方更为松弛。关节囊的上壁有喙肱韧带加强,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自结节沟间穿过,止于关节盂的上方。

3.性质典型多轴球窝关节。

4.运动可做三轴运动。冠状轴上做屈、伸,矢状轴上收、展,垂直轴上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二)肘关节★

1.组成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包括肱尺关节(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肱桡关节(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上的桡切迹构成)。

2.特点一个关节囊包括上述三个关节,关节囊前后松弛薄弱,两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加强。关节脱位常向后方。肘关节的韧带有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和桡骨环状韧带。

3.运动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可做屈、伸运动。肱骨滑车的内侧缘向前下突出,使关节的运动轴斜向下内,当伸前臂时,前臂偏向外侧,前臂与上臂形成向外约°的角,称为提携角。提携角可增大运动幅度,利于劳动与生活。此即肘关节功能体位,骨折接骨时需加以注意此体位。肱桡关节虽可做屈伸、旋转运动,但在肘关节运动时受肱尺关节限制,只能做屈伸的运动。但当前臂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做联合运动时,肱桡关节可配合一同做旋前和旋后的运动。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都易在体表触及,当肘关节伸直时,此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当肘关节屈成90°时,此三点的连线构成一等腰三角形。肘关节发生脱位或鹰嘴骨折时,此三点的位置均可发生变化,而髁上骨折时,此三点的位置关系不改变。

(三)桡腕关节★★★

1.组成桡腕关节又称腕关节,是典型的两轴椭圆关节,由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侧关节面形成关节头,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构成关节窝而组成。

2.特点关节囊松弛,关节前后和两侧均有韧带加强。

3.运动桡腕关节可做屈、伸、收、展以及环转的运动。

二、骨盆的组成★★★

1.组成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骨盆的连结结构有韧带、软骨和骶髂关节。

2.关节骶髂关节由骶骨的耳状关节面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结合密切,关节囊紧张,有骶髂前、后韧带加强。骶髂关节相当稳固,与支持体重的功能相适应。

3.韧带主要有髂腰韧带、骶结节韧带(骶、尾骨侧缘到坐骨结节)、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前方三角形韧带,由骶、尾骨侧缘到坐骨棘)。

4.主要结构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和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有梨状肌、血管和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侧皮神经、坐骨神经及阴部神经等通过;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有阴部血管和神经通行;联合在两侧耻骨联合面之间的软骨盘称耻骨联合。耻骨联合上有耻骨上韧带、下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女性的耻骨联合宽短,中间的裂隙也较宽。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两侧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位于同一冠状面内,尾骨尖与耻骨联合上缘在同一水平面上。骨盆以骶骨岬和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到耻骨联合上缘形成的环形界线分成大骨盆和小骨盆两部分。环形界线即骨盆上口。大骨盆位于两侧髂窝之间,小骨盆亦称骨盆腔,在骨盆上口以下。骨盆下口呈菱形,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两侧坐骨支、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耻骨下角。

5.功能骨盆有传导重力,支持、保护盆腔脏器及女性分娩时作为产道的功能。女性骨盆外形上宽短,上口横径大,呈椭圆形;下口较宽,盆腔呈桶状;耻骨下角约在90°?°。男性骨盆外形狭长,上口前后径长,呈心形,耻骨下角在70°?75°。

三、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踝)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一)髋关节★★

1.组成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

2.运动杵臼关节,可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运动幅度较肩关节小。

3.特点股骨头小,髖白深,有关节唇加深关节窝(髋白),关节囊紧张坚韧。关节囊外有髂股韧带加强,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内含股骨头动脉,提供股骨头的血液供应。

(二)膝关节★★★★

1.组成由股骨、胫骨及髌骨组成,是人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

2.运动膝关节是复合关节,可做屈、伸运动,但当屈成90°时,小腿可做轻度旋转运动。

3.特点关节囊宽阔,后部相当薄弱,前有髌韧带,两侧有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加强。关节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向前、向后移位,关节囊内有内、外侧半月板,加强了关节的稳定,同时也增加了小腿的旋转运动。关节囊内滑膜形成了翼状皱褶,有加强缓冲和润滑的作用。

(三)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1.组成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2.运动距小腿关节是单轴滑车关节,可做背屈和跖屈运动。

3.特点关节囊的前、后薄弱松弛,两侧有韧带增强,内侧有三角韧带,外侧有距腓前、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

第三章肌学

第一节头肌

一、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咀嚼肌由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均有三叉神经支配。

1.颞肌:位于颞窝,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

2.咬肌: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外侧面的咬肌租隆。

3.翼外肌:位于颞下窝,起自蝶骨大翼下面和翼突外侧面,止于下颌颈等处。

4.翼内肌:起自翼窝,止于下颌角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颞肌、咬肌、翼内肌收缩可上提下颌骨。翼内肌和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领骨向前和侧方运动。颞肌后部纤维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后。

第二节颈肌

一、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功能★★★★

胸锁乳突肌位于颈前两侧,起自胸骨柄及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一侧收缩,头屈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双侧同时收缩,头后仰。胸锁乳突肌是颈部重要的肌性标志。

二、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和穿行结构★★

斜角肌为颈深部外侧肌群,分前、中、后3块。它们起于,上部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由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围成的间隙称斜角肌间隙。间隙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穿行。

第三节背肌

一、斜方肌★★★

为背上部浅层肌,起于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及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肩峰、肩胛冈。双侧斜方肌收缩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如肩胛骨固定,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斜方肌瘫痪,耸肩动作发生障碍,不能耸肩。

二、背阔肌★★★

为背下部浅层肌,是全身最大的扁肌。起于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棘突、低正中嵴、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止于肱骨小结嵴。作用: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如上肢上举固定时,可以引体向上。

三、竖脊肌★★

位于脊柱两侧纵沟内,是背肌中最长的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肌束向上止于椎骨、肋骨。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头后迎。

第四节胸肌

一、胸大肌的位置和功能★★

胸大肌位于胸前部。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上举固定则可以引体向上,并提肋着助于深吸气。

二、膈的裂孔名称和穿行结构★★★★

膈位于胸、腹腔之间,呈穹隆状,周围是肌腹,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膈上有三个主要孔裂。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椎体前方,通行主动脉和胸导管;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平第10胸椎,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位置较高,平第8胸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有下腔静脉通过。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腔扩大,助吸气;舒张时,膈顶上升,胸腔缩小,助呼气。膈肌与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大腹压,助排便、分娩、呕吐等。

第五节腹肌

腹前外侧壁肌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一、腹直肌★

位于腹正中线两侧,是包裹于腹肌鞘内的长肌,肌上有3?4条腱划。

二、腹外斜肌★★★

为位于腹前外侧浅层的扁肌。起点成锯齿形与前锯肌起点交错,起于下8肋,肌纤维向前下,至腹前壁,逐渐移行成腱膜,并在中线与对侧腹外斜肌腱膜交汇形成腹白线。腱膜向下止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腱膜裂开形成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

三、腹内斜肌★

在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斜向内上,大部分纤维移行成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此腱膜分两层,前层形成腹直肌鞘前壁,后层形成腹直肌鞘后壁,包裹腹直肌。

四、腹横肌★

在腹内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横行,移行为腱膜,组成腹直肌鞘后层。

五、腹直肌鞘★★

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包裹腹直肌形成腹直肌鞘。其前壁由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后壁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在脐下4?5cm处以下,所有的三层腱膜都参与前壁的构成,后壁缺如,故后壁出现一-半环形的游离下缘,称半环线。

六、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肌肉之间的一条斜行裂隙,长约4?5cm。有四壁、两口。四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两口:外口为浅环(皮下环),内口为深环(腹环)。腹股沟管中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是前腹壁下部薄弱区,在病理状态下,腹腔的内容物由此膨出形成腹股沟斜疝。

七、海氏(腹股沟)三角★★

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在病理状态下,腹腔的内容物由此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第六节上肢肌

一、上肢肌的配布与分群

上肢肌按部位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上肢带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运动肩关节,并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2.臂肌分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3.前臂肌位于桡、尺骨周围,分前、后两群,主要作用于肘关节、腕关节和手的关节。

4.手肌集中在手掌侧和掌骨间隙内,按部位可分成内侧群、中间群和外侧群。

二、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功能★★★

1.三角肌在肩的外侧,覆盖于肩关节的前、外、后三面,呈三角形。起于锁骨外侧、肩峰及肩胛冈,远端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可使臂外展,前部的肌纤维收缩可使臂前屈及旋内,后部的肌纤维收缩可使臂后伸及旋外。三角肌瘫痪则肩外展受限,三角肌萎缩成“方肩”。三角肌由腋神经支配。

2.肱二头肌在前臂,前群最浅层。此肌近端有两个头,靠内侧为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外侧为长头,经结节间沟人肩关节囊内,附着于盂上结节。两头合成一个肌腹,经肘关节前形成一个肌健,止于桡骨粗隆。可做屈肘关节运动。前臂旋前时,肱二头肌还是一块有力的旋后肌。此外,肱二头肌也做屈肩关节运动,由肌皮神经支配。

3.肱三头肌位于臂的背侧,长头起于肩关节盂的下方,内、外侧头则分别起自肱骨干背部的内、外侧。三头合成一腱,止于尺骨鹰嘴。可做伸肘关节和伸肩关节运动。受桡神经支配。

第七节下肢肌

下肢肌按部位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大,与维持直立,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

一、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功能★★★

1.臀大肌为髋肌后肌群,位于臀部浅层,为大而肥厚的方形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和低骨背面,止于臀肌粗隆。作用:髋关节后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维持身体平衡。由臀下神经支配。

2.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有四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前面。四个头合并形成包裹髌骨的肌腱,越过髌骨,成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伸膝关节、屈髋关节。由股神经支配。

3.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外侧,长头起于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合并以长腱止于腓骨小头。作用:伸髋关节,屈膝关节,使小腿外旋。由坐骨神经分支支配。

4.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的浅层肌。粗大有力,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形成。腓肠肌的内、外侧头起于股骨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位于胫、腓骨上端后面。小腿三头肌肌腱粗大称跟腱,止于跟骨结节,由胫神经支配。作用:足跖屈,腓肠肌可屈膝关节。站立时可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