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嵩华,60岁,清华大学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医院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骨肿瘤分会顾问委员、脊柱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脊柱非融合学组委员等;脊柱外科杂志第二届、第十一届编辑委员会编委。
“这个患者已经手术6次了,腰椎的软骨肉瘤已经侵入到腹腔,手术涉及到胃肠、肾、胰腺、主动脉等,需要兄弟科室的支持。”会议室中,肖嵩华与医生们交流患者病情和手术细节,协商手术时间,争取尽快让患者接受治疗。会诊后的肖嵩华匆匆赶往诊间,门诊、手术、查房、带教、病例讨论……已经60岁的他,行程依旧满满当当。
看病时,肖嵩华一般都是先做全面、仔细的检查,再做诊断。除了影像检查,他还非常注意对患者体征、动态的观察和把握。从头部叩击到脚趾扳扣、从直腿抬高到股神经牵拉、从肩到肘到髋,敲、抬、扳、扣、勾、拍、压、推……一趟下来只有几分钟,却能更直接全面地查找病因。
有一种说法:好的外科大夫尽量不做手术。肖嵩华认为,手术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可能伴有副作用。他有一套原则:患者得大于失,就进行手术;要是得不偿失,那就不做;如果得失相当,就需要和患者讨论,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骨科患者中,二三十人中大概也就三五个人需要手术,有些通过药物等保守治疗就能缓解病症和康复。”
一位腰椎管狭窄多年的老先生,腰腿疼得厉害,但检查后发现没有骨折和拉伤,且腿部状况良好。肖嵩华先给他开了药物,但患者儿子担心是否需要手术。“如果腿又酸又麻又胀,可能就要手术了,腰部目前还没有必要做。”也有年纪大的患者对开刀十分抵触,影响了病情,这时肖嵩华就没那么“好说话”了:“这个时候,就得有个决断嘛!”
年,一场长达16个小时、海内外80万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