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一岁宝宝1天前玩耍时摔倒、枕部着力,伤后具体情况不详,意识障碍及恶心、呕吐等不详。后家长发现患儿右侧偏身无力,右上肢无力明显,口角歪斜、流涎。鼻孔、耳孔内未见出血。精神尚好,进食正常。急来神经外科就诊,行颅脑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自受伤以来,患儿精神尚可,进食、二便正常。
入院时患儿T:37.2℃,神志清,精神可。自行睁眼,眼球活动明显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经约3mm大小,光反射灵敏。头面部未见明显外伤伤口,鼻孔及外耳道未见血迹。右侧面部运动明显减少、右口角鼻唇沟变浅消失。颈软、无抵抗。右上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不高。右侧病理征明显。
给予患者一级护理,补液扩容、改善循环等治疗。次日立即联系高压氧治疗,给予康复训练。三日后,患者右下肢肌力达至正常5级,七日后,患者右上肢达至4级,继续行康复训练。
治疗方式
早期静脉给予钙通道阻滞剂,并给予充分扩容,增加血容量,不但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的的粘滞度,而且可以维持收缩压在较高的水平,使脑灌注压增加,供氧增加,有效地逆转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的活力。在恢复期,我们给予高压氧疗法,每日在0.08---0.12MPa压力下吸纯氧30min-1h,10d为一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同时对瘫痪肢体早期给予针灸、电针、按摩及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二高压氧可显著提高血氧浓度,从而可有效改善缺血脑组织的乏氧代谢,减少乳酸形成并可终止缺血区内部分电活动,不仅可以保护正常神经细胞功能,还可以促进边缘状态神经细胞恢复活力。
拓展知识
1、儿童外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众多的学者认为与儿童时期脑解剖学特点有关。因为基底节一内囊区属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其供血动脉来自豆纹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由于这些动脉属终末分支,走行长而迁曲,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特别敏感,易发生缺血。加之婴幼儿脑血管纤细,自我调节能力差。当头部外伤后,小血管可发生痉挛、变细甚至闭塞。颅脑外伤后存在血管痉挛的现象已被证实。
2、头颅外伤者,CT检查无钙化,其外伤的程度与基底节有钙化者雷同或较之重,却极少发生偏瘫?可见,偏瘫的发生与基底节区钙化关系密切。Burke等闭认为钙化系血管性非动脉硬化性过程,可能是粘多糖胶体物质沉着于小血管内及其周围,造成这些小血管发育障碍、管壁脆弱不健全,遇到头颅外伤后易痉挛乃至闭塞,造成偏瘫。
3、鉴别诊断:外伤性脑出血:由闭合性头部外伤所致,发生于受冲击颅骨下或对冲部位,外伤史可提供诊断线索,常见于额极和颞极,CT可显示血肿。外伤后基底节出血偶尔可见,CT显示基底节区高密度,可与此鉴别。
参考文献:
[1]张培功,秦东京,庄悦新等.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J].中华放射学杂志,,29:
[2]戴先前,郑浩陆,彭建文.外伤后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7:
[3]曲*海,舒志荣,李少梅.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和远期预后[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