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动脉狭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3岁娃一年2次心脏手术医生详解原因
TUhjnbcbe - 2023/6/20 19:08:00

这是年仅3岁的小宝第二次接受心脏手术治疗,这次手术过后,她崭新的人生即将开始……

姑息性手术给了她希望

年初,刚满两岁的小宝因肺炎入院治疗,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在亲戚的帮扶下,小宝妈独自一人带着孩子,一路从青海来到河南,一边谋生一边为孩子寻求看病的机会。

4月初,小宝再次因医院,因心功能受损严重,睡觉已无法平卧,出现呼吸困难。在医生的建议下,小宝妈立医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区(小儿心外)主任谌启辉寻求救治。

入院后,经谌启辉进一步诊断,小宝患的是包括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三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心内畸形,还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Ⅳ级。

同时,小宝EF值已经掉到35%(心脏射血分数)且呈持续下降趋势(EF值正常范围在50%以上,当数值低于40%,说明心功能已经“亮起红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这非常危险,孩子的心功能急需调整改善,否则无法承受急诊手术”谌启辉说。

小宝的病,还有“纠错”的机会,但让谌启辉感到遗憾的是,因为心功能太差,本可以一次性根治的手术,只能通过姑息性手术来解决问题。

什么是姑息性手术?

部分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和重症患儿,由于心脏畸形的复杂性、严重程度或技术条件的限制,不能实行Ⅰ期根治性手术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多选择姑息性手术,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减轻临床症状,提高对疾病的耐受性,挽救患儿生命,并为Ⅱ期根治性手术创造条件。

小宝的心功能已处于失代偿状态,考虑到尽量减轻手术对心脏及全身的影响,谌启辉决定为孩子实施姑息性手术,其目的是避免体外循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通过闭合动脉导管和肺动脉环缩把肺血流量减到一个相对正常状态,同时增加体循环灌注量,让心脏负担降到最低,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改善患儿营养及发育状态,为二期根治性手术打好基础。

“虽说这是病情迫不得已的选择,但的确是目前最适合孩子的治疗方式”谌启辉坦言。

手术方式制定,治疗紧随其后。

入院后的小宝经过医护团队积极的药物治疗后,EF值在术前上升至47%,尽管还是不够合格标准,但心功能明显得到了改善。

“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和大室间隔缺损就像两座小山一样,重重压在孩子的心脏上,但现在我们不能急,需要一个一个解决。”

5月16日,由谌启辉主刀,主治医师吴振宇、主管医师王明伟担任助手,成功为小宝实施姑息性手术——动脉导管闭合术+肺动脉环缩术。小宝妈说,自那次手术后,孩子的状态明显改善许多,不仅饭量增大了,也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跑跳了。

今年2月,距离小宝第一次手术已过半年,孩子的心功能和肺血管发育良好,可适应二次根治手术,谌启辉团队如期为小宝实施室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心包剥脱术。至此,小宝的心内畸形得到完全纠正,肺动脉高压也逐渐消失,已康复出院。

谌启辉提醒,对于心脏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患儿,一般在出生后的2~6个月之间是进行一次性根治手术的最佳时机。一旦超过6个月,心脏负荷过重,心肌受损严重,不仅心功能无法恢复,肺血管损伤也将不可逆,患儿最终会失去手术机会。

尽管小宝在短短一年内实施了两次心脏手术,但她是幸运的,还有治愈的机会。事后,据小宝妈回忆,孩子从小就喜欢哭闹,吃饭也不好,一咳嗽就是肺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住院,这或许正是孩子的身体在发出的求救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喂养情况,一旦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急促,时常感冒生病,应警惕是否患有先心病。”谌启辉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心脏超声进行排查,目的是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尽早让医生参与到孩子的治疗中。

谌启辉,主任医师,医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区(小儿心脏外科)主任,医学硕士,中华医学会心胸外科学会会员,河南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小儿心脏外科临床工作。曾先后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院小儿心脏中心、医院小儿心脏外科、华盛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心脏外科进修学习,在《中华胸心外科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完成科研立项2项。

擅长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包括复杂先心病治疗,如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房室间隔缺损、单心室、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肺动脉闭锁、复杂先心镶嵌治疗、二期Fontan术等,而且还擅长小儿心脏介入治疗、婴幼儿永久起搏器安置术、超声引导下经胸或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简单先心病,在河南省率先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重度肺动脉瓣狭窄。

(医院徐紫渝)

1
查看完整版本: 3岁娃一年2次心脏手术医生详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