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发布,东莞效率指数排名前五,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东莞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莞这座将制造业作为“根与*”的城市对未来产业发展作出新的判断和谋划:以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以新动能推动产业优化、以科技造富壮大产业实力,让创新成为东莞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最强驱动。
东莞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形成
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支持东莞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东莞以此为总抓手,着力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目前该体系已基本形成。
“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在东莞聚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加速构建,东莞源头创新能力实现大跃升。
9月7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特产”月壤抵达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获得0.85克月壤用于四方面的研究,为日后解决一大批“卡脖子”问题、探索发现新能源、新材料提供宝贵材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月壤进入东莞,这是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团队、实验能力、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首批启动建设的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材料结构、成分测试平台、中子、电镜技术,拥有院士团队和一流科研人才,其“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在东莞,新型研发机构是创新发展的一支生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服务、项目孵化、人才培育等一体化服务,支撑引领现代产业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年,东莞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企业家(其中高企家),新型研发机构及引进孵化企业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收入亿元,研发投入1.58亿元。
其中,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高功率光纤激光驱动13.5nm极紫外光刻光源的机理与优化研究”获广东省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立项,为解决国外高端芯片制造技术封锁打下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的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长为国内智能感知产品第一品牌,开发了中国第一条RFID倒装键合封装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
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领衔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孵化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上榜中国科技机器人企业50强,年以10.72%的市场份额登顶当年扫地机器人销售额榜单冠*宝座。
目前东莞全市有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累计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家,市级家,源头创新实力雄厚;组建33个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和高校成果来莞转化;有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东莞企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大平台;高企数量达家,创新力量进一步增强。
东莞创新能级大幅提升
今年4月,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
东莞科技创新获得国家战略赋能,伴随众多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科研平台、大学及顶尖人才团队加速汇聚,东莞创新能级也不断提升。
松山湖科学城以东莞强劲的产业支撑为基础,打造东莞创新能量的“策源地”、统筹发展的“探路者”、对接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大湾区未来的“科创明珠”。
今年以来,松山湖功能区不断强化松山湖对功能区的辐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功能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的发展新机制。以松山湖科学城等重大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谋划一批面向功能区的重大项目,带动功能区实力整体提升。
在松山湖科学城示范引领下,东莞新型研发机构数量飞速增长,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东莞企业的研发实力也不断增强。据统计,年,东莞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件和件,位居全省第三。
今年5月,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历时五年创新研发的全球首创三金属丝外周刻痕球囊导管,已顺利完成中国临床试验全部入组,将为广大外周血管狭窄病变及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带来福音。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今年,东莞市*府将“打造新动能”作为未来5年转型发展的重头戏,提出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5月份,东莞启动了首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专门统筹60平方公里土地,规划建设水乡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从规划、土地空间、投融资机制等多个方面拿出真金白银的扶持*策。目前已有投资总额达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签约东莞,七大产业基地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
目前东莞高企数量达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全国第九,产值超过1.2万亿元,其中7家高企在科创板上市。东莞先进制造之都历程也不断进阶,正以高端产业、现代工厂、先进技术的新面貌面世。
徐福记生产车间内,码垛机器人装箱,自动喷码机器完成喷码工作,AGV机器人当好搬运工;虎彩车间内,首条“5G智能产线”亮相,全面支持个人和企业用户在一个平台上完成在线设计交互、在线交易、物流轨迹查询、在线结算等全流程应用;东莞先知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铁路探伤系统,可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钢轨上巡查,利用超声波、激光、工业视觉等方式发现轨道上的伤情并进行人工智能分析……
科技赋能下,东莞传统优势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为东莞增添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对接海内外创新资源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走创新发展的路首先要重视聚集创新人才。
近来,东莞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攀升。
目前东莞人才总量超过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18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总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有51位院士、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65名国家级人才、名省市创新创业领*人才,越来越多的创新战略力量集聚东莞。
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的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在美国、俄罗斯、巴西、以色列、韩国等地运营或合作建设了海外资源平台,并负责运营管理了“东莞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东莞(硅谷)海外创新中心”“东莞市中俄国际高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开展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目前已引进20多个海外项目,拓展多家境外合作机构,收集多个优质技术项目,举办了多场项目路演、对接会、创赛、国际论坛、培训等国际交流活动,助力东莞聚集全球创新要素和创新型社会建设。
未来,东莞也将持续通过举办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东莞行等活动推动人才来莞发展;大力建设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为吸引人才打造标杆载体;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汇聚创新资源;开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华为开发者大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带来更多对接交流的机会。
来源:东莞时间网(记者向连、郑志波)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