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30日讯(记者张越 通讯员郭姗姗)近日,今年67岁的苏女士,因急性胸痛、憋闷难医院。接诊的心血管内外科主任王江友依据患者病史及胸痛憋闷异常的现状预判,大概率是冠状动脉闭塞引发的心梗,并极有可能祸及脑部血管,同时开出心脏和脑部的检查单,为患者揪出大脑内暗藏的“炸弹”。
心脏病为什么要查脑呢?“心脑血管同根同源,本就是一家。临床接诊中,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常会合并脑血管问题,所以心脏科医生才会开出头部诊察,这属于常规操作。”王江友解释,脑血管疾病极擅藏匿,平日悄无声息,一旦发现端倪,就已濒临死亡边缘。哪怕一次小小的情绪波动,都有可能招致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而猝死的风险。
待检查完毕后,果如王江友所料,苏女士心脏右冠状动脉严重闭塞、下壁心梗、心血管极度迂曲。不仅如此,脑部CT检查还显示,大脑内有基底动脉瘤。
由于两种疾病都极为凶险,王江友即刻启动MDT(多学科)讨论,亚总神经内外科陈劲草教授、赵文元教授以及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共同会诊。
赵文元介绍,同是危急且难度系数大的棘手问题,所幸尚未出现脑部症状时,颅内‘炸弹’已被发现,为脑部手术争取了时间。因此以由近及远为原则,先解决更为迫切的心脏问题,再来处理脑部动脉瘤!而针对这类面临双重危机的病人,两种手术分别做,都会造成另一手术的安全风险——只做心不顾脑,会增加脑动脉瘤的破裂概率,只做脑不顾心,心梗猝死的概率也会升高,所以两者兼顾至关重要。
经过初步讨论,心血管内外科与神经内外科达成“心脑同治”的共识。最终,在心脑两大学科进一步的审慎评估下,为保障患者最大系数安全及减少创面,决定这次的心脑同治采用介入术式:右桡(右上臂)动脉穿刺置管:微型导管在同一通路(右桡动脉)下置入,随后分流两支,心脏走下游,大脑走上游。
赵文元表示,对于脑动脉瘤而言,传统的介入方式是通过微型导管向瘤体内塞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防止其破裂出血而处置掉瘤体。但为使创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减少病人对药物依从性与心理负担,他们决定采取新的方案——web瘤内扰流装置来解决问题。这种瘤内扰流装置能够干扰动脉瘤颈部的血流进入瘤内,并可加强瘤壁强度,克服传统血流导向装置的缺点。
方案既定,亚总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迅速达成合作,手术当日,先由心血管内外科王江友主刀,在患者心血管极度迂曲的情况下,使用可增强支撑的Guidezilla延长导管,使得支架顺利植入。
随后,神经内外科赵文元无缝接棒,由于患者脑血管同样因动脉硬化严重,导致外周血管过度迂曲,常规股动脉(大腿内侧)入路,会造成导管到位困难且手术耗时,于是团队采取与冠脉支架手术共用桡动脉(上臂)路径,同台顺利完成心脏冠脉支架手术和颅内动脉瘤手术,手术时间不到3小时。
术后1小时内,病人便已恢复意识,24小时后转回普通病房,并且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出现。
为什么要心脑同治
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发病机理相同,治疗策略自然也是异曲同工,有研究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合并冠心病达到60%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占40%以上,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占18%~25%,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占2.2%~3.1%。同时,心律失常性疾病如房颤患者日益增多,而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房颤导致脑卒中一年致残率大于50%,死亡率超三分之一。
在临床上,“发病在心,伤害在脑”已成为这类疾病的重要特征,“心脑同治”理念便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多学科专家联合坐诊,为患者制定快速而准确的“个体化”诊治方案,满足患者“一站式”就诊需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心脑血管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只是由于累及的部位不同、发病先后不一,才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见心病兼治脑,见脑病同时兼顾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