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疾病是由于椎周软组织损伤、小关节错位、增生退变及脊柱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和压迫了脊神经。内脏神经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但发生疾病的脏器或组织均与脊柱相互分离且有各自的功能。追根溯源,关于脊椎矫正的诊断及治疗,其鼻祖应归功于申华传统医学。早在多年前,祖国医学就有了有关脊椎矫正的论述。《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特别是华佗夹脊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五脏六腑的病变为通过经络传输于脊柱两侧的腧穴上,如在这些特异穴位上进行针刺、指压、按揉,就能对五脏六腑进行诊断和治疗。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于脊背两侧部位。历代医学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腧穴走行于背部。
《真气运行论》记载有庄周说:“缘督以为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这里所说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而阴阳互根,相为表里,阳生阴才能长。故全身十二经脉,都是缘督脉而发源的,所以说督脉是十二经的根本。因而背部的督脉线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中枢治疗线。《难经正义》曰:“五脏之俞皆在背,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第十一椎下,肾俞在十四椎下,又有膈俞者,在七椎下,皆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又注曰:“胃俞在十二椎间,大肠俞在十六椎间,小肠在十八椎之间,胆俞在十椎之间,膀胱俞在十九椎之间,三焦俞在十三椎之间。又有心包俞在四椎之间,亦俱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因此,祖国医学中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疗法都常规性地在背部进行。其实这就是最早的脊椎矫正诊断与治疗。
西方医学关于脊椎矫正的学说,是在多年前(年),
首先提出了“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年美国Porker手治法研究会在广州进行了学术交流,曾报道说脊柱错位后会引起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损害并出现相应的内脏症状。RurhJackson在《颈椎综合征》一书中亦有颈椎病引起颈部、眼、耳、喉、胸部及心脏等器官症状的报道。
年,美国有一个名叫Harvey的民间医生,他沿用一种源自年前希伯克拉底时代的自然疗法,为一-位因外伤引起听力丧失17年的打更人检查,发现患者第四颈椎棘突向后移位。他认为若将后突棘突复位可能会对患者有所帮助,经打更人同意后便采用手法复位,将后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人的听力奇迹般地恢复了。至此便拉开了一个新专业的序幕,即脊椎矫正学。随着脊柱矫正医师在临床上的不断观察及治疗,发现许多似乎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矫正也得到了改善或治愈,脊柱相关疾病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原苏联谢尔巴克及其学派对节段反射理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颈交感神经区域电疗有谓
节大脑及器官营养的功能。有关资料证明,目前世界医学界通过治疗脊椎而达到治疗方法已达70余种,可见脊椎矫正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内脏器官病是的是心以来,脊柱病因学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其核心内容为脊柱及骶髂关节一旦出现损伤或退变,故会造成脊柱功能紊乱(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滑膜嵌顿)、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刺激和压迫神经根、椎动脉、椎静脉、脊髓、自主神经并引发一系列临床症候。
50年前,罗有明教授在继承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整脊手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创立了著名的罗氏整脊正骨手法。同时,罗金殿主任对罗氏手法经过50余年的努力,在继承发展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罗氏正骨绝技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尤其对高难度的颈、胸、腰骨折的整脊复位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山东威海颈椎病研究所潘之清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初对颈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颈椎病与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缺血性脑病、视力障碍、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等有密切关系,在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冯天有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提出了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是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总结出了著名的现代冯氏整脊手法。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工作的强度不断增加,脊柱相关疾病逐年呈快道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从开始的中青年发病,逐渐发展为15岁以上的街少年发病。由于青少年学习压力增加,负荷加重,长期伏案学习,使头强部后联吸源如颈源长期性静态拉力损伤,引起静力性肌损伤,造成青少年出现脊柱相关性疾想。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从事人体脊柱与健康研究的专专家学者指出:保护脊柱,延缓其退病主要源于脊柱本身的病变与衰老,因而呼吁人类要重重视脊柱、关疾病的发生。变,防其衰老,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和控制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