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3日,时隔两年,抗“疫”号角再次拉响。医院党委班子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全院实行闭环管理。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4月6日连续为2名患者开展了冠脉介入手术,主任高凤敏从死神的手里抢救回了患者的生命。
4月3日心血管内科一病医院封闭管理的通知后,立即整理行囊,4日清晨逆行而上来到科室坚守岗位;同时,心血管内科骨干力量也进入病区。高凤敏带领医护人员召开科室会议,制定紧急预案,带领医生进行查房,对轻症适宜出院的患者给予出院指导——大到患者回家如何健康管理遵医嘱吃药,小到患者回家如何监测血压。对仍需住院治疗的患者再次确认治疗方案,给予心理疏导。她告诉科室里每一个住院患者:“有我在,不要担心,也不要害怕,从今天开始我陪着你们。”高凤敏在安排病区工作、每天查看安抚在院患者的同时,一边与科室副主任杨骄霞、护士长赵莹安排核酸采集工作。
4日,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接诊了一位因胸痛入科的病人,经过严格疫情流调和筛查后,高凤敏根据病情决定为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在跟患者家属沟通介入手术时,患者的妻子对高凤敏说:“高主任,我们就是冲着您来的。我儿子是医院一名ICU医生。吉林疫情严重,他也参加了抗疫不能回来。我老伴这些日子总是发作胸痛,我跟儿子商量怎么办,儿子说胸痛不安全,他听说过您的医术和人品,嘱咐医院找您,他说,只要能找到您,孩子他爸的病就有救了。”4月6日下午,带着患者家属的期待,也带着患者儿子的信任,高凤敏推着患者一起走进了导管室,开始了此次疫情后第一台冠脉介入手术,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高凤敏主任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一台教科书般的手术。
在介入导管室还未脱下手术衣的高凤敏又接到了科里的急救电话,上午由缓冲病房转入科室的42岁男子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再次出现剧烈胸痛,血压下降,大汗淋漓,需行冠脉介入手术。该患者从4月3日开始3天持续胸痛、大汗,因疫情一直在家挺着未就医;4月4日出现右半身活动障碍,医院急诊科就诊,经心内科和神经内科会诊,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心梗合并急性脑梗。因就医延迟,错过急诊溶栓和急诊介入时机,只能采取保守治疗。经缓冲病房疫情筛查后,4月6日上午该患者被转入心内科。接到电话后高凤敏当机立断,决定立即为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还未脱下沉重的铅衣,还未喝口水的高凤敏又开始了第二台手术。
冠脉造影结果显示:该患者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可见血栓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几乎完全闭塞,前降支也有较重的狭窄,冠脉病变严重且复杂同时还合并脑干梗塞,如果给予冠脉介入治疗就要应用大量的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对脑梗塞病人极易造成脑出血,加重瘫痪甚至死亡,不做心脏介入病情又随时会恶化甚至猝死。经过与患者家属沟通,高凤敏决定冒险为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手术看似简单过程却十分艰难,患者右冠血栓量之大,冠脉病变之重超乎高凤敏的预计,反复冠脉内抽栓,已经抽出大量血栓,仍不见血管显影。1个多小时过去了,闭塞血管没有血流!2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血流!台上患者状态越来越差,血压持续下降,升压药也难以维持,怎么办?继续手术风险极大,停止手术病人随时可能死亡,面对患者的生命,高凤敏不抛弃、不放弃,经过近3个小时的鏖战,反复抽栓+球囊扩张+冠脉内给药,患者的右冠脉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全程弥漫重度狭窄呈细线型!最后右冠植入3枚支架,血管开通。病人胸痛消失,血压回升,转危为安!高凤敏却因长时间、超负荷、高度紧张的手术精疲力竭。导管室外患者家属喜极而泣,一边呼唤着患者的名字,一边打电话告知家人。
走廊里的哭声、说话声,透过墙壁显得导管室内格外的安静,参与手术的刘明明、姚慧娟、郝翰、谢骏也长舒了一口气。而此刻陪伴高凤敏的只有满身的汗水和落日的余晖。
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这是一个与死神较量、如坐针毡的下午。对于高凤敏而言,这只是每年近千例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一个缩影。平日里她始终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不论白天深夜、酷暑寒冬,不论双休日还是节假日,只要患者病情需要她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面对疫情,高凤敏选择迎“疫”而上,不是她生而英勇,而是她选择无畏。她是红旗人专业的“标杆”,更是吾辈红旗人学习的楷模。高凤敏用她精湛的技术和实际行动诠释了“龙江名医”的真正内涵。
撰稿
继续教育科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