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3日讯(通讯员张全录 记者陈馨)医院,莫名心慌的刘先生通过第三代双源CT清晰看到自己冠状动脉上的狭窄区域。此前,受影像辨识能力、活动器官影像捕捉能力的限制,传统CT无法高清辨识心脏等活动器官的细微病变。该设备的成功应用,医院首次拥有第三代双源CT。
成像速度更快还“防抖”
CT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检查和诊断。不过,对于心脏、大动脉等运动器官的检查则力不从心。如在检查心脏前,大多数患者要服用镇静剂,将心率控制在65次/分钟以下,否则,轻则会出现影像模糊、锯齿状伪影,重则根本得不到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
医院放射科医师李宝学介绍,给刘师傅检查的这台双源CT几乎囊括了目前CT研发领域的最新前沿科技。其机架旋转一周的时间缩短到0.25秒,且实际获取一组优质影像的时间降低到大约60微秒,其速度是常规CT的1倍以上,从而消除呼吸、心跳、血流、肠蠕动等运动给影像带来的干扰。
解个方程就可辨“秋毫”
双源CT是通过来自两个源头的不同能量的射线,在被检组织上形成更多层次的透过性差异,形成A、B两组数据。
在影像融合重构阶段,A、B数据之间类似做了一道初中数学题“二元一次方程”,不仅获得超高清的A、B影像,还获得了A、B相融合升级的影像C,从而形成1+1>2的超逼真效果。
李宝学说,两个射线所扫描的两组影像数据,通过图像融合重构技术可以超清晰、超直观地表现被检部位或器官、组织的病变,精准分析其性质。这对肺结节、肿瘤、心血管病变,尤其是粥样硬化斑块的分析更高效精准。
普通CT无法捕捉的痛风结晶,在双源CT也能清晰显示。李宝学说:“这种高清捕捉、直观呈现的能力,对痛风等疾病的诊断带来颠覆性意义。”
辐射更低价格与普通CT持平
第三代双源CT,医院中属于首次应用。医院将其广泛应用到心、肺、血管等“好动”器官、组织的检查中,对冠心病、肺结节、胸痛、肺栓塞的检查判断尤其具有优势。
双源CT采用了依据心电图的适应性剂量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心脏快速运动阶段的放射剂量。所以,在扫描中的射线剂量只有常规CT的50%。
尽管双源CT的检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但检查费用却与普通CT检查基本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