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7日清晨,一位叫何建功的村民敲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负责人徐广德的大门。何建功来自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花园庄村——花园庄村是殷墟宫殿宗庙区内的两个村庄之一,大名鼎鼎的妇好墓就是这一区域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个不妙的消息:可能有人想盗墓!
得知这一消息,徐广德马上带着刚刚毕业才工作一年多的何毓灵赶赴花园庄村东查看。
据何建功消息,夜间有人在此地麦田中活动。华北的冬季十分寒冷,土地上冻,并不利于考古发掘工作。往年这个时节,安阳工作站进行的是室内修复和整理工作。何建功报告的这处墓葬,考古队发现于当年11月,因判断保存完好,原本打算来年春天解冻后再申报发掘。但等不及了。
在麦田现场,几十平米的区域内有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孔,这些孔由不同孔径的洛阳铲钻成。此时出现在麦田中的大孔,并非考古队调查钻探所用的小孔径洛阳铲所留——这些大孔主要用来装填炸药,往往被盗墓贼用来快速盗掘古墓。
为了与盗墓贼争分夺秒,徐广德马上要求何毓灵组织人力准备发掘。当晚,包括何毓灵在内的五人搭建简易工棚,在路口进行值守,“现在回想,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当机立断的话,可能墓葬在一夜之间就被盗了。因为现在盗墓非常快,他们用炸药炸个洞,然后钻进去,很快就把器物盗掘出来了。”
在后续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从墓葬填土中清理出来了盗墓贼安装的炸药引信,还在墓室底部发现了大量“探针”留下的针孔。这种“探针”细如铜筋,无须带上土壤就可探测墓内随葬品的位置。
这些发现让考古队更加感到庆幸。这次抢救性发掘,让一位沉睡在殷墟地下商代贵族和他令人瞠目的巨大财富,再现于世人面前。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12月31日专题《我在中国挖古物:中国考古百年》的B08-B09。
「主题」B01丨我在中国挖古物:中国考古百年
「主题」B02-03丨我在中国挖古物
「主题」B04-05
三星堆与一批考古学人的追索
「主题」B06-07丨明定陵:帝陵文化的探秘与惋惜
「文学」B08-09丨文王大宅:探寻岐山间的商周传说
「文学」B10-11丨殷墟:揭开商代贵族墓的秘密
「文学」B12丨书单:考古人留下的足迹
已发布的内容详见:虎头虎脑的三星堆新年又上新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
年前的“国王排名”:甲骨文中周文王的逆袭进击
(本文为年12月31日最后一期《我在中国挖古物:中国考古百年》特刊中B10版报道《殷墟:揭开商代贵族墓的秘密》,《我在中国挖古物》主稿全文即将推出,敬请期待。)
采写
何安安
01
殷墟:考古学人的富矿
“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能够在殷墟进行发掘,是很幸运的。”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对殷墟有着深厚的感情。坚守殷墟考古发掘第一线已有22年。深知这片遗址的重要意义。因为“一片甲骨天下知”的河南安阳殷墟,被认为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年10月13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会同河南省人员郭宝钧等人到安阳进行第一次试掘,这是安阳殷墟发掘之始,也是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开端。
年秋第一次殷墟发掘时的董作宾(右)。
选定殷墟进行发掘并非偶然,“五四”以后出现的“疑古思潮”摧毁了传统的古史体系,当时的学者迫切需要借助由西方刚刚传入中国不久的考古学,来寻找可靠的古史新材料。在此种背景之下,此前已有大批殷代王室刻辞甲骨出土而判定的殷墟便成为了起点。
殷墟发掘第一阶段的前三次发掘,目标主要是寻找甲骨。据李济所著的《安阳》一书记载,第一次试发掘出土了片有字甲骨,董作宾手抄有字甲骨片,并作了不少考释。在接触了董作宾个人并阅读了他写的发掘报告后,李济认为,小屯遗址明显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都城。此后的发掘也逐渐转变成对整个殷墟都城的全面揭露,宫殿、王陵、贵族墓葬等遗迹,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大量遗物,直接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发掘之后,年至年,殷墟考古发掘进入第二阶段。年至今,殷墟考古发掘进入第三阶段。迄今为止,殷墟的考古发掘已有93年的历史——它也因此成为中国考古规模最大,持续发掘时间最长的一处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被视为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地下蕴藏的文物,尽管历经一个世纪的发掘,却仍然是考古学的一座富矿,不时给新一代的考古人带来惊喜。
但与此同时,殷墟的文化价值也吸引着大量觊觎财富的盗墓贼。21年前的那场盗墓活动,何毓灵至今提起,仍心有余悸。如果那些盗墓者当年侥幸得手,那么殷墟乃至整个中国的考古学界不知会蒙受怎样巨大的损失。
考古与盗墓乃是一对天生的仇敌。盗墓是对古代地下遗存的贪婪无耻的窃盗和破坏,而考古则是为今人与后代守护先人创造的文明。因此,对古代墓葬,考古学者保持着一种严格谨慎的态度。他们深知每一次开掘,都或多或少会对地下遗存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在保护技术成熟之前,让其长埋地下,不去打扰先人的安宁。
但如今,盗墓贼既然已经将黑手伸向这座古墓,考古学者只能与盗墓贼争分夺秒,用抢救性发掘守护住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我们在挖的时候,每天都有大量的闲散人员围观。”何毓灵说,很难说这其中没有紧盯着发掘的盗墓贼。后来他们才得知,盗墓贼正来自于附近的村庄。
发掘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为此,考古队克服了非常大的困难。好在有惊无险。这次紧急发掘收获颇丰:墓葬共有各类随葬品件,其中青铜器件、玉器件、陶器21件、石器6件、骨器60件、象牙器2件、竹器1件。另有铜镞枚、铜泡个、金箔片,货贝0多枚。
但这里的墓主人是谁呢?
《亚长之谜》,作者:何毓灵,版本:云南人民出版社年2月
02
“亚长”:一位殷商贵族的生前身后
墓主人的等级、地位与身份等是墓葬研究的核心问题,将墓葬面积,殉人、殉牲数量,随葬青铜礼器与玉器数量等多种指标与其他墓葬对比分析可知,墓主人的等级仅次于妇好,而随葬的七件铜钺表明,墓主人拥有很大的军事权力,可能并不低于妇好。那么,如何直接确认墓主人是谁?只能靠文字。
比如妇好墓,之所以确认墓主人是“妇好”,是商朝“中兴之王”武丁的三位上了“祀谱”的配偶之一:妣辛,正是因为在其墓室之中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唐际根在《郑振香与妇好墓——她不仅仅是妇好墓的发掘者,更是研究者》一文中提到,考古工作者郑振香认为,“妇好”是墓主人的“专指”,“妇”是其爵,“好”(或“子”)是其姓。在商王的祀谱中,妇好便是妣辛,“辛”是其在祀谱中的“庙号”。
回归到前文所说的墓葬,幸运的是,考古队在墓葬中发现了处铭文,而这些铭文大多都是“亚长”这两个字。考古队据此判断,墓主人应该是个武官,因为“亚”是表示武官的职位,“长”可能代表家族姓氏。也就是说,墓主人是一个名叫“亚长”的武官或者贵族将军,普通考古学研究所能做到的部分到此为止。
但何毓灵表示,此处墓葬还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为什么这样说?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处墓葬中,墓主人的人骨保存下来了。一般而言,在北方地区的贵族墓葬中,人骨是很难保存的,比如妇好墓中就未发现骨骼,这是因为高等级墓葬中随葬的大量青铜器,对人骨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在进行体质人类学鉴定后,人骨考古学家揭开了亚长的身份之谜:亚长是男性,35岁左右,身高在一米六至一米七之间。通过对牙齿进行鉴定,考古学家发现亚长生前有龋齿。通过人骨鉴定,人骨考古学家还发现,亚长右脚第一跗骨有明显的骨质变形,这也是考古队首次在殷墟墓葬的人骨上观察到骨质变形。学者认为,这和其长期跪坐有关。在秦汉以前,人们往往采用这种坐姿。
年1月初,发掘时的下雪场景。
利用人骨,考古学家还可以发现墓主人的死因。在对人骨进行鉴定后,考古学家发现,亚长左侧骨骼有多处明显的砍砸伤,这些伤痕很可能来自于铜矛、铜戈甚至刀,有一穿孔穿透髂骨,从创伤痕迹来看,这处伤痕被认为是致命伤,因为这一部位被穿透很可能伤及股动脉,而亚长正是因此失血致死。通过如上伤痕鉴定,考古学家认为,墓主人应该直接死于战争原因。
至此,考古学家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吗?答案是:可以。在亚长墓内,除墓主人外,还有15个殉人和15条殉狗。其中,有6个肢体较为完整的殉人与墓主人在一起,被认为可能是墓主人的亲信随从。殷墟的所在地是当时的都城,通过锶同位素测定,可以断定亚长及其亲随并非殷墟本地人。那么,他会来自哪里呢?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东南部的周口市鹿邑县发掘了一处墓葬,年代大约比亚长墓晚了两百年,此处墓葬出土铜器的铭文也有“长”字,为“长子口”,这些铭文的写法和殷墟亚长墓非常一致。在对人骨进行氧同位素检测后,考古学家发现,墓主人很可能来自殷墟以东、以南的区域。巧合的是,长子口墓又恰好在殷墟的东南方向,考古学家据此推断,这两处墓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为何亚长的骨骼没有同其他高等级墓葬墓主人的人骨一样被腐蚀呢?在参与发掘研究的考古工作者看来,极大的可能是因为此处墓葬采用了防腐技术。在进行发掘之时,考古队在墓主人身上发现了大量已经炭化的花椒。这也是目前为止,在北方地区商代墓葬中发现的唯一一例。而这种习俗,恰恰在南方地区同时期的商代墓葬中有发现,墓中随葬花椒这种习俗,一直到战国、两汉时期都有沿用,这种习俗的发现也指向了河南的东方和南方。就这样,考古学家揭开了一段三千多年前的谜案。
亚长铭文拓片。
何毓
03
新发现在不断更新旧认知
最新发现的商代“卫星城”
新京报:不久前有新闻报道,殷墟附近在陶家营遗址东部发现了“洹北商城卫星城”。近年来,殷墟遗址的发掘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呢?
何毓灵:年,安阳考古队在殷墟东北部新发现了一处都城,我们叫它“洹北商城”。为什么叫“洹北商城”?因为它是洹河北边新的一个商代都城。商代大概有多年的历史,早期在郑州一带,有个郑州商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晚期的殷墟,我们称其为殷墟都城遗址。但在这中间,还有一百年左右,都城一直不明确。
“洹北商城”的面积大约是4.7平方公里,有郭城、宫城、宫殿,这一发现,填补了商代中期的空白,早中晚期的都城都找到了。“洹北商城”的宫殿保存得非常完整,其整体结构很像今天的“四合院”。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建筑模式,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是这个样子。
年至今,我一直在“洹北商城”进行发掘,主要是发掘“洹北商城”的手工业作坊区。同时,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外围,包括“洹北商城”的外围进行发掘。陶家营遗址就在“洹北商城”以北四公里处,是一处新发现的环壕聚落。
在这个聚落之内有自己的居住区、生产区、墓葬区,其中总共发现了27座墓葬,排列得非常规整。这些墓葬基本保存完好,分为南北两排,北边的一排墓葬比较大,以男性为主,随葬有大量青铜器;南部的一排以女性为主。这应是当时的一个家族墓地,而且有可能是夫妻异穴合葬。
通过青铜器随葬品,能够体现出当时男女的社会地位。墓葬里面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大约有多件,是目前为止中商时期,我们知道的出土青铜器量最多的一处遗址,因此引发了大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