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日,重庆医院胃肠肛肠外科副主任朱鹏教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一首长长的感谢诗。
当中写道:“重庆老儿山东来,重病初诊是肠癌,吓坏七旬老汉我,来到宽仁把祸躲……科学诊断设备新,朱鹏教授亲身问……重疾痊愈已数载,老儿竟要寻真爱……感谢宽仁医术高,感谢宽仁有担当……”
这首诗的作者,诗中的“重庆老儿”是朱鹏的病人,一位曾经的晚期结肠癌患者,名叫杨明行(化名)。3年前,他经历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一度以为剩下的日子将与恐惧和绝望为伴,现如今却健健康康的,仍是那个才华横溢的快乐老头。而这都是因为他遇见了朱鹏,遇见了一群能共情、肯担当、有水平的医护工作者。杨明行说:“我现在活的每一天,都是他们给我的。”
(杨明行女儿向记者展示感谢诗正文)
无情的病魔令人恐惧
有爱的他们却让人勇敢
在杨明行的记忆中,有两次“害怕”和一次“勇敢”印象尤为深刻。
年,杨明行开始出现持续腹痛的症状,他发现自己一直解黑便,便细,日常排便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次数多但量少。医院就诊,一查就查出了结肠癌,晚期。结肠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手段日新月异,并不是拿它没办法,经过评估,杨明行在医生的建议下很快接受了肿瘤根治手术。
怎料,一年半后,杨明行出现了更为剧烈的腹痛,之前的症状也都卷土重来,已在山东威海乳山安家养医院求治,检查结果显示:结肠癌复发,癌细胞广泛转移,肠梗阻。医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诊断意见:“就目前的检查结果看,治疗的价值不太大。”
“当时听到这些话,我怕得很,但我不得放弃,女儿女婿听说重医附二院医生医术高,对病人好,就带我去了。”为了寻求更好的帮助,杨明行的女儿女婿将他接回了重庆,找到了在肠癌领域十分权威的专家朱鹏教授。
朱鹏详细研究了杨明行前前后后所有的检查报告以及治疗方案、用药方式等其他病历,深知病情复杂且棘手,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水平,朱鹏找到了治疗的突破口,他认为,病人可以再次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控制病情。
于是,朱鹏深入浅出地给杨明行讲解手术方案、手术难度乃至手术风险等等事项,后者在仔细理解后表示:“朱鹏教授,我相信你,也愿意承担手术的风险。”
“癌症,哪个不怕嘛,但更害怕的是听到‘即便治疗也没什么意义了’这样的话。”杨明行说,在那样“晴天霹雳”的打击下,能够遇到朱鹏教授和一群愿意救治他的医护人员,这份希望本身就难能可贵。所以,即便面对虎视眈眈的病魔,不由自主会害怕,但这群竭尽全力相助的医者,却能让人战胜恐惧,变得勇敢。
为救人勇于承担高难度挑战
最终创造了奇迹
若不做手术,杨明行即将面临的困境是:肿瘤压迫输尿管,尿难以排出;肾萎缩、肾积脓;肿瘤侵犯髂动脉,血管破裂引发大出血。而手术的难度正是集中在髂动脉以及输尿管两处的转移病灶上。
通过杨明行的CTA(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朱鹏找到了其中一处突破口:转移病灶看似已侵犯髂动脉,但实际二者之间可能有肉眼难见的缝隙,一旦此想法成立,就能通过手术成功将肿瘤切除。而针对较大的已经明显侵犯了输尿管的肿瘤,朱鹏联系了泌尿外科擅长疑难病症的胡自力教授进行探讨,胡自力认为,切除肿瘤、重建输尿管有极大的难度和风险,但手术是有价值的。
术前,朱鹏带领科室医生联合泌尿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的专家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讨论和准备,包括能够设想到的,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专家们也一一进行了模拟演练,并想出了应对办法。
事实证明,肿瘤的生长情况尽在朱鹏等专家的掌握之中。术中,无论是从髂动脉外膜上成功剥离肿瘤,还是顺利切除肿瘤以及被侵犯的输尿管后,再重建,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难题一一被攻克,肿瘤一点点被消灭,从前一天傍晚到第二天凌晨,这台手术历经10余小时。
手术结束时,黎明将至,似乎也预示着杨明行的生命将重新发光发热。
(杨明行将手术情形写进诗中)
“很难想象,一个晚期癌症病人,一个快80岁的老年人,能像老杨那样精气神十足。他身上那股劲儿,那种对活着的期盼,会让人不由自主被震动。即使只能帮助他延续一年甚至一个月的生命,我也会拼尽全力。”朱鹏坦言,医生也是人,面对一些高难度病例,会在心里做抉择。但他说:“对于我们,这是挑战,而病人面临的,是生和死的考验。治病救人,这是医生的责任。”
经过手术和后续治疗(化疗等)的顺利完成,他们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杨明行第二年、医院复查时,检查报告中已经看不到肿瘤的影子。在这场挑战中,他们迎来了奇迹。
送出这小小诗歌
只因世间美好与你们环环相扣
杨明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