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球囊(DCB)问世以来率先应用于冠脉和股腘动脉,紫杉醇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以及继发的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从而防止血管内膜损伤后发生再狭窄。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机制并不仅见于股腘动脉,同时由于DCB上市后出色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数据,吸引着医生们将之实践于不同的适应症领域。
在此次LINC上,来自医院的史振宇教授,就探索DCB用于不同部位中ISR的治疗经验,做了精彩的分享。
DCB在颈动脉ISR中的应用
颈动脉狭窄通常由颈内动脉起始段2cm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目前腔内支架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剥脱(CEA)是针对颈动脉狭窄的主流疗法,CAS术后ISR发生率约小于10%左右。下图是最早报道应用DCB治疗颈动脉ISR的文献,其中红线是入组患者颈动脉的平均收缩期个别峰值速度(PSV),可见DCB治疗后,支架内PSV明显下降,至少维持1年。
这项研究使用DCB治疗复发的颈动脉ISR,PSV从4.7±1.5m/s降低至0.6±0.3m/s,术后随访维持通畅时间长达3年。
另一研究表明,颈动脉ISR用DCB后围术期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和再次ISR都很低。
病例1
80岁男性,右侧颈内动脉支架术后两年半,发生再狭窄。术中造影发现支架中段狭窄80%,使用Orchid5*40mmDCB一枚扩张病变处,术后即刻血流通畅;一年后随访CTA结果理想。
病例2
89岁男性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38个月出现TIA,造影见到支架中段重度再狭窄,预扩张后使用一枚Orchid5*40mm药物球囊。2年后随访PSV正常。
下图汇总了五例DCB治疗颈动脉再狭窄患者的情况汇总,术后最长随访时间18个月,无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
DCB在肾动脉ISR中的应用
肾动脉ISR病变并不少见,下列两篇文献报道肾动脉使用药物支架后通畅率优于普通支架,提示载药器材对于肾动脉ISR可能有效。
病例分享
74岁女性患者,左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后4个月再次出现顽固性高血压症状,超声检测发现肾动脉支架近端严重的ISR,PTA预扩张后使用Dhalia5*20mm药物球囊处理,术后1年随访复查CTA显示血流通畅,高血压症状得以控制。
DCB在椎动脉ISR中的应用
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椎动脉狭窄的常用治疗方案,根据国内多家文献报道,术后再狭窄率(21.2-42.7%),术后支架断裂率(4.7-14.3%)。
73岁女性,左椎动脉支架植入2年后复发性眩晕,CTA发现严重的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经预扩张后使用一枚Dhalia4*30mm药物球囊处理,1年后随访CTA无复发。
DCB在髂静脉ISR中的应用
67岁男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行髂静脉支架术后1年复发患肢水肿及色素沉着,CTV发现左髂静脉支架远心端严重狭窄。
造影见左髂静脉支架ISR,血流减慢,使用PTA预扩后使用Orchid12*60mmDCB处理病变,术后即刻局部静脉回流通畅,水肿症状缓解。四个月随访CTV支架内管腔通畅。
总结
史振宇教授结合其所在中心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以下结论:
1.DCB对不同部位靶血管的ISR均可见初步疗效。
2.需要进一步探索DCB在不同部位血管中应用的适应证和技术要点。
3.对更多患者进行长时间随访,将有助于得出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结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