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是治疗的基础,精准治疗更离不开影像学诊断。伴随着新技术地不断应用,心血管影像学诊断在经历了大体形态、功能成像等阶段后,正逐步向组织学成像、分子影像和数字化发展。在临床应用上,医学影像学已经不仅仅限于诊断,而且还能够在疾病的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百花齐放的局面,充分认识每一种影像学的特点以及临床检查适应证,把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创、微创到有创的检查原则,并在实践中考虑到各种影像学技术的效价比、侵袭性和优势互补等至关重要。
无创性
心血管影像学技术概览
一、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心血管疾病临床一线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心脏结构、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等,其常规技术包括M型、二维灰阶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频谱多普勒显像等。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TTE)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为半侵入性检查,可以进一步评价主动脉瓣、二尖瓣、左心耳、房间隔、心内赘生物等。
近年来,超声心动图技术发展迅速,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3DE)能够更直观地显示心脏结构,定量评估心腔容积和功能而无需几何形状假设,准确性和重复性更好,在二尖瓣、主动脉瓣、左心耳等经导管介入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peckle-trackingechocardiography,STE)通过追踪心肌反射回声斑点实时评价心肌形变,定量分析节段和整体室壁运动,能够早期评估心肌功能异常和心肌缺血。对比增强超声心动图(contrastechocardiography,CE),又称为声学造影,通过静脉注射超声增强剂进行心腔显影,可进一步提高对心内膜和心内结构的识别能力。
超声心动图是目前时间分辨率最高的无创性影像学技术,受心率和心律影响较小。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相比,超声心动图具有实时、动态、便捷、经济等优势,应用范围广;其不足在于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低,对比CT和磁共振成像(MRI),其扫描视野小、操作者依赖性大。新技术如3DE、STE和CE有待发展和完善。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
心血管核素显像是利用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对心脏和血管的血流灌注、代谢等进行无创性评价的一种功能性影像学技术。其中,心肌灌注显像是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无创性评价心肌血流的影像学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心肌缺血,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具有重要的血流动力学意义。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是目前公认的评价存活心肌的金标准,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应证的选择上具有重要价值。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肺栓塞的价值与CT肺动脉造影相似,更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总体上,以功能显像为特征的心血管核素显像与CT等解剖影像学技术相互补充、互为印证,能够对疾病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核医学技术的不足主要在于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成像分辨率较低、显像流程耗时较长等。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设备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