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运重建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那对于一个冠脉狭窄病变,到底什么时候才应该做支架呢?按往常的经验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狭窄程度,但实际上,我们更应该以心肌缺血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作为是否该放支架的标准。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指标类评估病变功能意义,说白了,功能学意义就是指,当发现一个狭窄病变,到底这个病变是否会影响血流吗?
这些指标包括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血流储备分数(FFR),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等,其中FFR是近20年逐渐公认的功能评价指标,并在其基础上衍生出许多新技术。
由于对糖尿病和既往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异常不代表心外膜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逐步被血流储备分数替代。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FFR主要用于无客观缺血证据,或造影结果与临床表现及无创功能检查结果不一致时,判断病变是否导致心肌缺血并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对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FFR可辅助判断非罪犯血管病变的功能意义。对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由于急性期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及微循环障碍,FFR诊断准确性较差,因此不推荐急性期测量病变血流储备分数。
一些以血流储备分数为基础的其他功能学指标发展迅速,包括瞬时无波形比值(iFR)、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血管成像FFR(FFRCT)、定量冠状动脉造影FFR(QFR)、对比剂FFR等。相比传统血流储备分数,这些新兴指标具备无创、无需血管扩张剂、简便省时等优点。
但是,功能检测也有一些局限性。
比如,单用功能检测无法综合评估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及指导治疗策略。而预后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包括患者临床表现(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其他并存疾病,粥样硬化负荷以及易损斑块等。此外,易损斑块指容易破裂导致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高危斑块,许多影像手段,包括CT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可识别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的高危斑块形态特点(如低密度斑块、薄纤维帽、大脂质池等)。
因此,准确评估病变功能意义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考虑不同危险因素,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更加准确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判断是否需要做支架。
参考来源:“中国循环”
转载:请标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11.23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