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复杂多样,缺乏切实有效的根治办法,腔内治疗指征国内外尚存在争议。由于PTS病变的特殊性,管腔获得困难。年5月29~31日,在线上举办的第九届上海交通大学血管病论坛(SJVF)上,来自医院血管外科的何虎强医师分享了1例PTS病变的处理,并就此类病变的管腔准备作了演讲。
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女性,51岁)主诉:双下肢肿胀20年,加重伴溃疡形成3月。
既往史:20年前诊断“肾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行“取栓术”,术后出现右侧腹壁静脉曲张;7年前出现右下肢静脉迂曲扩张,伴足靴区色素沉着,行“右下肢浅静脉局部剥脱、结扎术”;6年前出现左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伴皮肤色素沉着、湿疹,予以保守治疗。
专科查体:双侧腹壁静脉曲张,双下肢肿胀伴皮肤色素沉着,双下肢足靴区溃疡,皮温及动脉搏动均正常。
CT:下腔静脉肝内段及其以下下腔静脉、双侧髂总静脉重度狭窄,管腔显示不清;大量侧支循环开放,肝脏体积稍增大;下腔静脉腔内见纵行高密度影,双肾静脉显示不佳,左肾轻度积水。
手术策略:腔内开通双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必要时对吻支架植入。
手术过程手术过程(一):经双侧股静脉穿刺,通过髂静脉,导丝导管进入下腔静脉。
手术过程(二):双侧髂静脉、下腔静脉予以球囊扩张两次,造影显示血流恢复,但管腔获得不佳。
手术过程(三):再次行球囊扩张两次,造影显示侧支循环消失,管腔明显改善。
手术过程(四):下腔静脉近端第五次球扩后,造影显示下腔血流通畅,管腔获得满意。术后双下肢肿胀明显缓解。
术后处理:溃疡创面的护理和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利伐沙班标准抗凝及静脉活性药物的使用。出院后继续予以抗凝治疗、弹力袜辅助治疗。
术后1年随访:双下肢溃疡面愈合,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
PTS的管腔准备
PTS的管腔准备仍存在存在很多问题,良好的管腔准备应具备流入道好、流出道佳、狭窄闭塞段解除以及无血流限制。针对PTS病变的开通,可选择多种导丝及导管组合,如超滑导丝配合单弯导管,对于需要较强支撑力的病变还可选择支撑导丝,或借助特殊器械(如seeker导丝)。开通过程中重视关键环节和细节。此外,真腔确认至关重要。由于PTS病变的特殊性,可借助长鞘的支撑、导丝直头和支撑力通过病变。扩张病变时球囊的选择可依据先小后大,逐级扩张,对于管腔获得困难的病变,可借助高压球囊扩张。累及股静脉远端及腘静脉的病变,股深静脉及股总静脉显影可采取多点穿刺的方式处理。
研究显示髂静脉支架植入术3年一期通畅率>70%,二期通畅率大于90%。另一项研究表明,PTA和支架植入术处理累及下腔和双髂静脉的PTS是安全和持久的;3年的通畅率>85%。但支架植入术仍存在腔静脉没有合适的支架,单纯对吻支架,支架直径和下腔静脉不符,支架内再闭塞处理困难等问题。
术后总结
针对PTS的治疗应该首选积极的策略,不能局限于保守。积极处理VTE,能够降低PTS的发生率。髂股静脉段病变的腔内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和中远期通畅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