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斌教授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医学院BWH医院访问学者,匈牙利国家神经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委员会心源性卒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病理生理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抗癌协会委员
湖北省神经外科质量监控委员会秘书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
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牛健康资讯网科普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欧美同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胶质瘤委员青年委员
湖北中西医神经外科协会委员
一直致力于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以及校创新基金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50分。尤其擅长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和显微手术治疗,也精通颅内各类肿瘤的精准外科治疗、各类脑外伤和脑积水的治疗。术者:胡学斌教授
胡学斌教授团队:
胡跃云刘昌亚熊刚熊志勇周明安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病例介绍
基本情况患者,男性,60岁,因“一过性黑朦,头晕、左侧肢体无力周”入院。该患者周前因一过性黑朦,头晕、左侧肢体无力,医院就诊,行头颅磁共振、CTA检查,诊断脑干梗死,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经内科保守治疗,后转入我院。
磁共振可见脑干新发梗死病灶CTA见基底动脉局部狭窄,串联病变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查体左侧肢体肌力4级,余肢体肌力5级。医院治疗已规范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但仍时感头晕,一过性黑朦。遂考虑行手术治疗。
术前讨论:患者CTA提示基底动脉串联狭窄病变,内科保守治疗仍有缺血事件发生,有血管介入治疗指征。患者双侧椎动脉均存在,造影时可仔细观察并选择治疗路径。双侧椎动脉远端均较迂曲,增加了导丝操控难度,术中可能需要中间导管建立稳定通路。该病变血管狭窄范围较长,且病变部位穿支血管丰富,拟使用直径稍小且长度稍短的球囊行预扩张,再酌情放入支架。手术风险包括:穿支闭塞卒中,术中及术后血管内血栓形成,高灌注综合征、血管破裂、夹层等。治疗过程:患者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并行双侧颈动脉、椎动脉系统造影。
双侧颈动脉系统造影发现患者后交通动脉并未开放左侧椎动脉为非优势侧,因此造影时椎动脉情况显示不清右侧椎动脉显示清晰,考虑作为治疗路径完成造影。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约80%,且病变部位较长,并呈串联病变。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改全麻行血管成型术。
右侧椎动脉开口较为迂曲,我们稍做调整,将6FEnvoyDA选入右侧椎动脉以Synchro-14微导丝(0."*00cm)直接携带赛诺球囊(2.25mm*10mm),到达基底动脉上段狭窄部位,微导丝头端到达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定位准确后缓慢加压至6atm行球囊预扩张双路图同时观察预扩张完成后造影,见狭窄情况较前明显改善仔细观察预扩张部位,造影剂分层现象及“充盈缺损”征象较为明显,考虑需释放支架。
将球囊向下移动至基底动脉近端狭窄处,再次缓慢加压至6atm行球囊预扩张。
再次造影见血管狭窄情况明显改善因患者狭窄病变范围较长,穿支血管较多,不宜反复行球囊扩张,因此决定释放自膨式支架。撤出球囊后,沿微导丝送入Powlerplus支架导管,进入右侧大脑后动脉,后输送Enterprise2NT(4*0mm)支架到达病变部位双路图观察支架释放术后造影,支架贴壁良好,血管狭窄明显改善,基底动脉前向血流良好。病人全麻苏醒后未出现新发症状,余症状同前,左侧肌力4级。回病房观察,后未再发生头晕、黑朦等症状。
经验小结:
对于后循环如基底动脉、小脑动脉、大脑后动脉的病变,介入手术过程中需充分评估双侧椎动脉路径及供血情况,可选择中间导管以缩短微导丝操作路径,增加操作稳定性。对于仅存单侧椎动脉供血的病人,操作时需格外小心,尽可能避免血管损伤,同时手术需尽快完成,减少因椎动脉血流减少造成的缺血、血栓事件。
因基底动脉中段穿支血管较多,微导丝穿越病变血管的过程中,需在多角度的观察下进行操作。同时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多次球囊扩张。以免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对于血管条件较差、情况复杂的病例,可先使用Synchro-14(cm)等操控性能佳的神经导丝,与微导管配合,通过病变部位后,再改用如Transcend00等支撑性能好的交换导丝,完成后续治疗步骤。本例病例采用Enterprise2NT支架,支架释放过程较稳定,避免了支架有头端损伤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尖的潜在风险。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