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农百草经》
美味的葡萄已经上市了,紫色、绿色、黑色、红色……一颗颗晶莹剔透,但葡萄真正的营养价值和功效您都知道吗,赶紧来看看吧~
水果中的溶栓王
颜色越深越
研究发现,葡萄比阿司匹林能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并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每天食用适量的鲜葡萄,不仅会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特别有益于那些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的健康。
鲜葡萄中的*酮类物质,能“清洗”血液,防止胆固醇斑块的形成。
葡萄越呈黑色,含*酮类物质越多,但若将葡萄皮和葡萄籽一起食用,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更佳。
1促进消化葡萄中蕴含果酸成分,这是一种酸性物质,进入肠道中能对积存的食物进行分解,促进消化的速度。所以在炎热夏日,不如吃点葡萄助消化吧!
2健脾养胃在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酒石酸,这是一种助消化的物质,因而对于肠胃功能弱的人群,适量吃点葡萄能有效减轻肠胃消化的负担,起到健脾养胃的功效。
3安神助眠葡萄不仅可以洗净食用,还可以酿制成葡萄酒饮用。在葡萄中含有一种重要的助眠物质——褪黑素。因此,对于饱受失眠困扰的人,便可以吃点葡萄或是饮用葡萄酒来酣甜入梦。
4养血理气气血是先天之本,对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葡萄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在被人体摄取后很容易吸收,所以多吃点葡萄能有效固血养生,对于需要补血的人群是养血理气的佳品。
葡萄神奇
离不开这三宝
《神农本草经》记载,葡萄有神奇的补益作用,它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但从现代医学及营养学角度来说,葡萄含有3个法宝,有很强的抗氧化性,有益人体健康,尤其是其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与阿司匹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花青素
抗氧化
花青素是纯天然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它的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高出50倍,比维生素C高出20倍。
类*酮素
抗氧化、美容、预防心脏病
类*酮素,可强化胶原蛋白,同时能维护微血管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的形成。
白藜芦醇
抗肿瘤、护大脑、预防心血管疾病
白藜芦醇的抗氧化性高于花青素等常见的抗氧化物,虽然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但主要在中草药中,而葡萄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在所有植物中排列位前,又可以直接食用。
①抗肿瘤
可以抑制与初期肿瘤形成有关的两种酶,不仅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发展,还能诱导癌细胞凋亡。
②保护大脑
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保护神经,阻断脑损伤的发生,预防老年痴呆等。
③预防心血管疾病
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抗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和血小板聚集。
▲养生堂说葡萄
机体疾病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人体自由基过多,过度氧化,包括衰老、肿瘤的发生、炎症的反应、血管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形成等等都有过氧化因素的参与有关。因此,葡萄的强抗氧化性,可以起到降低疾病发病率,延年益寿的功效。
国外很多研究表明,给健康群体及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的人群服用一定量的白藜芦醇,可以明显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性疾病……
不同葡萄味道不同
营养价值更不同
1.巨峰——消炎降脂成熟的巨峰葡萄果实呈紫黑色,果皮较厚,果肉较软,口感酸甜。其含有丰富的白黎芦醇,具有辅助降血脂、消炎等功效。
新鲜的巨峰表面有一层白色的霜,用手一碰就会掉,所以没有白霜的葡萄可能是被挑挑拣拣剩下的,果梗硬粗甚至有和锈一样东西的葡萄,是用过膨大剂处理的,粒大的巨峰不一定好。
2.玫瑰香——抗自由基玫瑰香葡萄成熟后果实呈紫黑色,甜而不腻,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建议连皮带籽食用,可鲜食也可制汁。
玫瑰香葡萄的皮中富含的原花青素抗氧化性强,有助消灭自由基和抵抗衰老。
新鲜的玫瑰香葡萄果梗硬朗,果梗与果粒之间比较结实,库存时间长的葡萄提起果梗果粒就摇摇欲坠了。
3.无籽露——促进消化无籽露葡萄(学名无核白)果粒较小,成熟时果皮呈*白色且薄而脆,果肉呈浅绿色半透明。
无籽露多用于晾制绿色葡萄干,其中含有酒石酸,可帮助胃肠道消化,另外,含有的膳食纤维,能吸附肠道壁的*素,促进排*。
挑时尝一下一串葡萄最下面的一颗,如果它很甜,则整串口感都不错。
4.马奶——补充糖分马奶葡萄的果粒椭圆形,比无籽露的大一些,内有籽,外皮绿色较薄,果肉呈绿色较硬,吃的时候可连皮一块吃,口感甘甜多汁。
所含有葡萄糖易被人体吸收,人体出现低血糖时,若及时饮用马奶葡萄汁,可很快使症状缓解。挑时可将葡萄剥开,葡萄籽呈褐色的成熟度较高。
5.红提——软化血管红提果实成熟时呈红色或紫红色,果皮中厚,肉质坚实而脆,细嫩多汁,香甜可口。
其中含有的酶类,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减缓血管壁上胆固醇的堆积而保护心脏,增加血管韧度。
超市卖的红提一般都在保鲜袋中,买时可以闻一闻,坏的葡萄会产生酒精的味道。
6.康可——延缓衰老康可葡萄成熟时,果实呈紫黑色,果皮较薄,口感酸甜,出汁率很高,一般用来制作高级葡萄汁。
总酚是公认的抗衰老效果最好的强抗氧化剂之一,康可葡萄的果皮(有色品种)和葡萄籽中总酚的含量高于绿色葡萄。
不知道这三点
葡萄都白吃了
1.酿酒葡萄优于鲜食葡萄
葡萄品种很多,光是我国就有多种,不同葡萄及同一葡萄的不同部位其活性成分含量都有较大的差异。
像法国的酿酒葡萄,对光照、温度、降水等生长条件较为严苛,甚至刻意降低产量以保证果实充分吸收营养物质。其果粒更小,味道更浓郁,抗氧化物等有效成分的含量更高。
2.果皮、果籽都优于果肉
经实验发现,深色葡萄的营养成分更高,而在同一种葡萄中,葡萄皮和葡萄籽聚集了葡萄中的大部分营养,其白藜芦醇、类*酮素、花青素等抗氧化物的含量远高于果肉。因此,从营养角度说,吃葡萄最好整颗吃,不吐皮和籽。
3.有白霜的才是好葡萄
食品工程硕士王国林介绍:
新鲜葡萄表面都会有一层薄薄的白霜,很多人误以为是农药残留物,其实这层白霜是好东西。
白霜是葡萄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也被称为果粉,对人体完全无害,是葡萄的“保护神”,它可避免葡萄表面吸附水分形成湿润的环境,从而导致病菌滋生和侵染,也可防止葡萄采摘后失水速度过快而皱缩。白霜中富含的葡萄酒酵母还可防止制作葡萄酒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
所以,挑选葡萄时,不要故意避开有白霜的葡萄,有时候白霜的多少可以作为衡量葡萄质量和新鲜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葡萄是水果中的溶栓之王,所以,45岁以后的朋友,如果能每天坚持吃上一把,就能将血栓类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
看来葡萄不仅是好吃好看,更是我们健康的保护伞,赶紧趁着现在水果上市旺季,多吃点儿吧~
抗凝?抗血小板?溶栓?究竟都是什么*?导读:抗凝?抗血小板?溶栓,傻傻分不清楚
“抗凝,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blah,blah,blah”,这句话貌似已经成了最热门的开篇语。当然,这也是事实。然而,有些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
究竟抗凝、抗血小板、溶栓有什么区别?
人体正常止血过程
要说明上述三者间的差别,让我们先从人体正常的止血过程开始。人生在世,难免磕磕碰碰,止血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我们一般人为的将止血过程分为3个步骤。实际中,这3个步骤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不能分割。
首先,血管收缩,以减少局部血流。其次,血液中的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激活后会特别“团结”,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聚集到血管破损处,以自己小小的身躯堵住决堤的破口。它们还会发出信号,召集来更多的同伴和其他能止血的成份帮忙。再次,血液中还有许多凝血因子,平时安安静静的以非活化的形式存在,一旦收到血管损伤的信号,就会立即反应。
人体内的凝血因子共有14种,像特工一样,多数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它们之间有着紧密清晰的联络网,在上一级凝血因子激活后就会像瀑布一样一级一级向下激活,且每经过一级,活化的数量就会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凝血效果也不断放大。这就是凝血过程,我们也把这个过程形象地称为“凝血瀑布”。这个过程最终使纤维蛋白原(Ⅰ因子)活化,织成纤维蛋白网,网住血小板、红细胞等成份,形成牢固的血栓。凝血因子中的大多数并不参与最终血栓的形成,而只是中间的传令官或催化剂,但作用也不可或缺。其中Ⅱ(凝血酶)和Ⅹ因子比较关键,也是药物干预的主要对象。
以上是人体正常的止血过程,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发生在正确的部位,否则就会带来麻烦。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创口也会开启这个过程,在血管里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再如严重感染或分娩时,血液内的异常成份会激活止血系统,在全身产生广泛的血栓危及生命,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羊水栓塞。
抗凝治疗
如:房颤患者心房失去正常有规律地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里面的各种止血成份就更容易沉积和激活,按照上述过程形成血栓。但这些血栓往往不牢固,一旦脱落,就会堵住其他血管造成栓塞。心房里血栓形成时以凝血过程为主。抗凝治疗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类型的血栓,因而非常重要。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
注射用抗凝药,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等;
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体外抗凝药,如枸橼酸钠;
凝血酶抑制剂,如水蛭素、阿加曲班等。
其中,前两类药与房颤的抗凝治疗关系密切。而后两类心血管领域应用相对较少。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前往往会用到低分子肝素,就是我们常说的“肚皮针”。低分子肝素主要抑制Ⅹ因子(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凝血瀑布中的关键环节吗?)。而华法林可以抑制Ⅱ、Ⅶ、Ⅸ和Ⅹ因子的合成。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是口服的Ⅱ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则是口服的Ⅹ因子抑制剂。我们注意到,抗凝药主要作用于凝血因子而非血小板,并且是抑制凝血的过程而不是溶化已经形成的血栓,这就是抗凝与抗血小板和溶栓治疗的区别。
抗血小板治疗
动脉系统形成的血栓往往以血小板活化聚集为主。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所以,这类药物在预防房颤脑卒中方面的作用非常微弱,但在冠心病、脑血栓等动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口服药物如我们所熟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及新近上市的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
注射制剂如替罗非班。
溶栓治疗
与前二者不同,溶栓不是抑制血栓的形成,而是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掉。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有人会问,能把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给每个病人都用用岂不是很好?但不幸的是,溶栓药价格不菲,仅对新近形成的血栓有效,并且不是%都能成功,而且注射后对全身止血系统影响较大,有一定严重出血的风险,不能作为长期治疗,仅能短期作为抢救用药。
只有在遇到急性脑梗死或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等情况时,才会考虑为患者使用。使用期间的监测更加严密,需要在严密监护条件下应用,通常数小时就要抽血化验或完善其他检查进行评估。因此,这样一次复杂的“大治疗”前,医生会反复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
现在,是不是对抗凝、抗血小板、溶栓有了跟清晰的认识?
肺栓塞的介入治疗及局部溶栓治疗——病例分享溶栓取栓的新标杆世界杯开幕那天,全世界都在讨论俄罗斯的5个进球,这天晚上,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NCU主任、主任医师张猛在手术室又完成了一台取栓手术。凌晨1点过,作为体育迷的张猛发了一条朋友圈:“开幕赛5:0,比今天的血栓还多!”
取出的血栓
独创“五位一体”卒中防治模式、为卒中患者早期救治打造重庆主城一小时*金救治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救治技术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得到了同行和社会认可。
据统计,近年来,院所神经内科每年完成的溶栓取栓手术多达多例,每周平均至少要做2台溶栓取栓手术。光是张猛一个人开展的静脉溶栓就近余例,机械取栓余例,例数量居全国前列,总体良好预后率达60%,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溶栓取栓手术前后对比图
变化:你以为的老年病正在年轻化卒中俗称中风,你以为这是老年病?
6月5日凌晨一点,年仅31岁的小予(化名)医院转到院所,入院时,小予已陷入昏迷,CTA(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显示,小予基底动脉闭塞,左侧小脑已有较大梗死灶,如果不开通,死亡率将达90%,情况十分危急。
当天,张猛为小予进行了取栓手术,为保证术后安全,张猛和他的团队在NCU病房待了整整3天,随时观察小予的身体状况。术后一周后,小予在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
我们常常和超声科打交道
一些和妇产科相关的超声指标也需要了解和掌握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份骨灰级整理
详细解读的妇产科各种超声指标
一、正常早孕期
1、孕龄计算公式
孕天数=胎囊平均内径(长+宽+厚)/3(mm)+30±3天
2、孕龄计算公式
孕天数=孕囊最大经线+3天,此两个测量公式适用于孕7周之内,但有一定误差。
3、孕龄(天)=CRL+42
4、孕龄(周)=CRL+6.5
此两公式适用于孕7-12周。测量时不包括卵*囊及肢体,取胚胎躯体最长最直的正中矢面图,测量最长经线,最好取三次测量平均值。
5、胎囊每日生长速度:1-1.5mm/d
6、正常早中期超声孕周可见
简单记忆:5囊6芽7心8动9胎盘
7、胎儿停止发育
胎囊平均内径≥2.5cm,未见胎芽或胎芽长≥0.6cm,未见胎心搏动。
注意:观察胎心搏动要在2分钟以上
8、胎儿妊娠结局不良
(1)孕囊平均内径-CRL<5mm
(2)孕早期胎心率<80bpm
9、胎儿NT增厚
测量范围:头臀长44mm-85mm相当于孕11周2天-14周3天正常NT≦3.0mm
50%的21三体,25%的18三体及10%的turner综合症NT或NF增厚
对于高龄孕妇(年龄大于35岁),唐氏高危者,孕11-12周,NT≥2.5mm,考虑增宽。
二、产前筛查(孕11-14周)要求
●测量胎儿头臀长并估计孕周
●胎儿矢状面测量NT厚度和鼻骨的显示
●胎儿侧脑室显示
●显示胎儿心脏、胃泡
●显示胎儿四肢
●此期可筛查出的畸形:无脑儿、全前脑、脑膨出、四肢异常、NT增厚
●如果检查胎儿NT增厚,注意胎儿鼻骨有无缺失或过短,有无三尖瓣反流。NT增厚应建议做羊穿检查。
三、孕中期胎儿筛查要求
1
头部
(1)颅骨
大小:双顶径平面测量
形态:正常为椭圆形,无局部突出或缺失,无柠檬头或草莓头
完整性:无骨质缺损
骨密度:回声过弱或过强应考虑颅骨质矿化问题,如成骨不全、低磷酸酯酶症等。
(2)脑结构
侧脑室水平横断面:观察脑中线、脉络丛、侧脑室、透明隔
丘脑水平横断面:丘脑、透明隔、
经小脑横切面:小脑横径、小脑蚓部、大脑延髓池
颅底横切面:大脑脚Wellis环
颅脑正中矢状切面:丘脑、胼胝体
2
脊柱
显示整个脊柱颈椎、胸椎、腰椎、尾椎(矢状、冠状切面)
膀胱水平横切面显示三个骨化中心的排列
3
面部
上唇的完整性、双眼眶、面部轮廓、口唇、鼻孔矢状面显示鼻骨
4
颈部
观察颈部有无肿物,如颈部水囊瘤或畸胎瘤
5
胸部
胸廓形态规则,肋骨自然弯曲,无短肋;双肺回声均匀,无纵膈或肿物;膈肌呈线状回声,分隔胸腹部脏器。
6
心脏
正常四腔心,对称,左右室流出道,无膈疝证据,心率
7
腹部
胃泡位置正常,肠管无扩张,双肾、膀胱均显示;脐带腹壁入口处可见
8
肢体
显示双上肢、双下肢、双手、双足及其连接关系
9
其他
胎盘:位置,有无肿物及副胎盘宫颈内口长度、形态
脐带:三根血管
外生殖器、宫颈、子宫形态及附件
(斜体部分为产前诊断要求)
四、胎儿生物测量正常值
1
胎儿头臀长于与孕周
2
正常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
(1)BPD孕31周前,每周增长约3mm,孕31-36周增长1.5mm/周,孕36周后,增长1mm/周;在孕12-28周测值最接近孕周。受胎方位、不同头形或胎头入盆等因素影响,孕晚期BPD测值会出现较大偏差。
(2)孕30周前FL增长2.7mm/周,31-36周增长2mm/周,36周后增长1mm/周。
3
超声参数解读
(1)头径指数CI=头短轴径BPD/头长轴径OFD正常范围70%-86%
头径指数在正常范围时,BPD适合评估体重。
头径指数小于70%或大于86%时,应该用头围来评估体重。
(2)FL/AC正常20%-~24%
FL/AC20%可能为巨大儿
FL/AC24%可能有IUGR,应放弃AC测量
(3)FL/BPD正常71%~87%
如FL/BPD70%,则放弃FL测量
如FL/BPD87%,则放弃BPD测量
(4)HC/AC正常0.96~1.17
正常孕35周前,腹围小于头围;孕35周左右,比值基本相等;孕35周后,腹围大于头围。
(5)FL/HC小于3SD提示骨发育不良。
4
胎儿小脑横径正常值
孕24周前,小脑横径约等于孕周,孕20-38周,平均增长约1-2mm/周;孕24周后,小脑横径值明显大于孕周,妊娠38周后,平均增长约0.7mm/周。
5
胎儿小脑蚓部正常值
6
诊断小头畸形头围参考值
7
胎儿第四脑室正常范围
胎儿第四脑室
宽径:0.48±0.11mm前后径:0.27±0.08
95%百分区间范围
宽径:0.31-0.68前后径:0.15-0.41
8
胎儿眼部生物学测量正常值
孕20周前,眼外距=眼内距=眼间距;孕20周后,眼内距略大于眼外距
9
胎儿孕期鼻骨正常值
10
胎儿胸围的5、50、95百分位
正常胎儿心围/胸围约等于0.40胎儿心脏面积/胸围面积约为0.25-0.33。
胸围与腹围的正常比值在0.83-0.95,胸围与头围的正常比值在0.68-0.92。
11
锁骨长度参考值(cm)medison
12
正常胎儿不同孕周胃泡大小(cm李胜利书)
13
正常胎儿不同孕周胆囊大小(cm李胜利书)
14
胎儿各孕周脾的长度测值(cm李胜利书)
15
胎儿孕龄小肠和降结肠直径mm
16
正常胎儿不同孕周肾脏径线测值
孕24周肾脏长2.2-2.7cm,孕32周肾脏长2.8-3.3cm,孕足月,肾脏长3.6-4.1cm,
肾周长/腹围0.27-0.33
17
正常胎儿四肢长骨
(1)染色体异常胎儿的长骨异常主要表现为肱骨短。
(2)胎儿短肢畸形时,肱骨测量不适用于推测孕周。
(3)股骨与肱骨测值低于平均值2倍标准差以上,可认为股骨或肱骨短。低于平均值2倍标准差以上5mm,则可能有骨骼发育不良。
18
不同孕周胎儿足长百分位数
(1)当FL/足长0.85时,提示胎儿染色体异常,该指标在孕16-—24周较为敏感。
(2)正常FL/足长比值0.87—1.11
(3)当FL/FOOT0.87;FL/AC≦16提示股骨过短
19
正常羊水指数可信区间
20
脐静脉平均流速
21
大脑中动脉多普勒评估胎儿贫血
22
脐动脉阻力指数和S/D正常值
23
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的参考值
24
子宫动脉阻力指数与搏动指数
25
不同孕周正常胎儿心脏新房心室大血管测值
26
不同孕周正常胎儿心脏各瓣口血流速度测值
五、胎儿早中孕期
染色体异常超声标记
1、颈部透明带NT(11周2天-14周+3天):正常NT≦3.0mm≥3mm异常
2、鼻骨长度(见表)
3、颈背部皮肤皱褶厚度NF(15周-21周)正常6mm;≥6mm为异常
4、眼距(见表)
5、脉络丛囊肿为一过性病变,大部分胎儿孕中期消失。18-三体胎儿可见脉络丛囊肿。
6、肾盂宽度观点不一。总体上:
孕20周≤4mm,大多为正常胎儿;
肾盂扩张5-10mm,或有膀胱扩张、输尿管扩张、肾盏扩张等,应在以后的妊娠过程中随访观察。
肾盂扩张>10mm,出现肾脏病理情况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应在产后5-7天复查。
7、四肢长骨长度尤其注意胎儿肱骨,如肱骨短,与21三体相关
8、脑室后角宽度正常≤1.0cm临界值10-12mm
12-15mm脑室轻度扩大>15mm脑积水
9、小下颌明显的小下颌可在胎儿正中矢状切面显示
10、重叠指
11、耳形态异常
12、中晚孕期超声筛查染色体异常的特征
(1)对称性、早发IUGR
(2)多系统畸形: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