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痤疮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合作、民主与和平如果没有众多个体的无私合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难以实现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合作年4月,我在波多黎各西海岸一座别墅的二层阳台上俯瞰加勒比海时,观察到了一些很有戏剧性的鱼类行为。离海滩约45米远的地方忽然出现一阵骚动,几十条身长约7厘米的银色鱼一起跃出了水面。它们落回水面之前,有更多的鱼从水下跃出,让人不禁想起烟花表演的尾声。这个鱼群中可能有几百条鱼。而迅速打破水面的大一些的鱼鳍,则表明它们正被捕食者追赶。当时的场面令人兴奋。逃生的鱼群动作很大,我和女朋友都能听到它们游向海岸时发出的穿梭和拍打水面的声音。鱼群一次又一次快速跃出水面,在傍晚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然后是几秒钟的平静。它们急切地逃生,有些鱼甚至搁浅在海岸上,弹跳着翻动身体,等待下一波海浪将自己拯救。三条鱼会一起猛地向下跳,灵巧地从沙滩上救起一个同伴。其他鱼则暂时孤立无援地待在从滩涂中伸出的盖满海草的岩石上。这群翻腾的鱼离我们只有几米远的时候,我们发现体长约45厘米的大型鱼,以整齐的队形游在它们上方。它们紧密的队形和捕食猎物的方式让我想到合作捕猎的海豚,后者会把一群鱼包围起来,把它们逼到岸上,趁猎物绝望地跃起逃生时,一口咬住那些不太走运的鱼。我们看到的捕食过程中并没有包围,但这一队猎手似乎想利用海岸线让猎物陷入困境,然后发动伏击。动画片中常常出现小鱼被大鱼吃掉、大鱼被更大的鱼吃掉这种无限循环的画面,但我们在阳台上看到的场景完全不是这样。在我看来,这种老套的画面把鱼描绘成被饥饿冲动驱使的盲目机器,而我们看到的是鱼类的团结协作。我们并不是最早发现这种现象的人。科学家早就知道一些鱼会协作捕猎,比如金梭鱼群会以紧密的螺旋队形游动,把猎物驱赶到更容易攻击的浅水区域。排列成抛物线形的金枪鱼也是在合作捕食。狮子以合作捕猎的超群技巧闻名,虎鲸也是如此。科学家不知道狮子如何彼此示意捕猎时机已到,但它们显然会这么做。鱼类是否也能表达自己的捕猎意图呢?研究这个问题,最好从跟狮子有类似名称的海洋鱼类开始。狮子鱼(学名为蓑鲉)因为长了跟狮子类似的“鬃毛”而得名,这其实是细长带状的有*胸鳍,不过从它们合作捕猎的方式来看,这个名字倒也没起错。年,一项针对两种狮子鱼的研究表明,它们会用一种特殊的鱼鳍展开方式表达共同捕猎的意图。有捕猎意图的鱼会压低头部、展开胸鳍,然后靠近其他同类,迅速摆动尾鳍持续几秒,接着缓缓摆动其他胸鳍。收到信号的鱼会立刻以摆动鱼鳍的方式予以回应,然后两条鱼达成合作。在这种捕食行为中,一对相互配合的鱼会利用它们的长胸鳍把一条体形较小的鱼困住,然后轮流发起攻击。两种狮子鱼的示意动作看上去一样,有时合作伙伴也不限于同一物种,毕竟共同捕猎的成功率比单独捕猎时更高。它们也会与搭档分享猎物,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自私的行为很快就会让合作意愿土崩瓦解。圆口副绯鲤的捕食方式更接近狮子,它们会给团队成员安排不同的角色。这种鱼身体呈流线型,体长30厘米左右,生活在珊瑚礁中,通体呈*色,但也可以变成粉色和蓝色。它们会结成分工合作的小组进行捕猎,有的追赶猎物,有的堵截猎物。追击员负责把猎物从藏身的狭缝中驱赶出来,堵截员负责防止猎物逃跑。功能不同又互为补充的队员相互配合,其捕猎方式相当复杂精妙。不过,鱼类的捕食者联盟还可以更加复杂。石斑鱼和海鳝将狮子鱼和圆口副绯鲤的策略合二为一,它们会用信号或动作交流意图,还会分成互补的角色,共同完成抓捕。年,科学家勒杜安·卜沙里和三位同事在红海中首次发现了这一行为。在珊瑚礁上游来游去的蠕线鳃棘鲈会用全身快速抖动的方式邀请爪哇裸胸鳝和它一起捕猎,这两名队友会像朋友一样,慢慢在珊瑚礁上方游动。研究人员观察到几十个类似的互动案例,而蠕线鳃棘鲈和爪哇裸胸鳝共同捕获的鱼要比单独捕猎时更多。合作成功的关键就是两种鱼在团队中起到的互补作用。爪哇裸胸鳝能够在珊瑚礁狭窄的空间内一展拳脚,而蠕线鳃棘鲈在开阔水域中的身手更好。可怜的猎物最终无处可躲。在蠕线鳃棘鲈和爪哇裸胸鳝的沟通中,最令人惊奇也是最不容易被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它们在猎物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达成了共识。蠕线鳃棘鲈向爪哇裸胸鳝表达捕食意愿的时候并没有猎物在场,它们期待和规划的是未来的捕食行为。这其实是动物计划行为的一个例子。谈到合作这一问题时,灵长类生物学家弗兰斯·德·瓦尔认为,鱼类或许没有做不到的事,“涉及生存问题时,跟人类差异巨大的鱼也能找到聪明的解决办法。”年,另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红海中的鳃棘鲈合作捕猎的另一种方式,不过这一次的沟通信号,有点像人类在向同伴描述隐藏物品时,直接用手指的方式。蠕线鳃棘鲈和与之亲缘关系相近的豹纹鳃棘鲈会用倒立的姿势表示隐藏起来的猎物的位置,并能和多种动物,比如爪哇裸胸鳝、波纹唇鱼和蓝蛸合作完成捕猎。尽管方式大体相同,但倒立能够明确表明藏在鳃棘鲈够不到的地方的鱼或其他可食用动物的位置。这种身体语言带有指示性,除人类之外,已知的能够使用这种身体语言的动物只有猿和鸦——而这两类都是动物世界中的爱因斯坦。西蒙娜·皮卡和托马斯·布格尼亚尔两位生物学家基于对鸦的沟通研究,提出了界定指示性身体语言的标准,而倒立信号完全符合以下5个标准:1.这种动作指向一个物体(躲在珊瑚礁缝隙中的猎物);2.这种动作只有沟通效果,并不能直接行动(动作本身并不能抓到猎物);3.这种动作指向潜在的信息接收方(比如爪哇裸胸鳝、波纹唇鱼和蓝蛸);4.这种动作会引发自愿回应(比如爪哇裸胸鳝会过来寻找猎物);5.这种动作能够表达意向。这种标准非常简洁。能用手指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和社交技巧,也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当小孩会指东西的时候,就用到了分享式注意力——换句话说,他希望你能注意到他正在指的东西。鳃棘鲈是非常有耐心的动物,它们能在同一个地方等候10~25分钟。有时,捕猎伙伴(比如一条爪哇裸胸鳝)离得太远,看不到鳃棘鲈的指向手势,鳃棘鲈就会游到它身边并做出抖动身体的动作。这种合作邀请一般都会奏效,它们会一起游到猎物藏身的缝隙处。之后,研究人员对鳃棘鲈进行了人工喂养研究,其结果表明,鳃棘鲈的合作能力和黑猩猩相差无几。研究人员制作了两种仿真爪哇裸胸鳝,即在透明塑料片中嵌入实物比例的照片,用隐藏的线缆和滑轮操控。在那之后,他们让鳃棘鲈选择进行合作捕猎。一条假鳝鱼会配合地把猎物赶出来,另一条则会向相反方向游动。实验第一天,鳃棘鲈对两条假鱼没有任何偏好。但是第二天,它们就能分辨出合作的好搭档,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其偏好程度跟黑猩猩的程度相当。鳃棘鲈在决定何时需要寻找合作者的效率也跟黑猩猩差不多,83%的情况下它们都会选择合作。而鱼类在判断不需要合作者方面的效率则优于黑猩猩。这是否表明鳃棘鲈比黑猩猩聪明呢?并不是。黑猩猩生活在陆地上,能够用手抓握,这是鱼做不到的,那么这两种动物有什么可比性呢?研究表明,当有需要的时候,鱼类能够做出聪明、灵活的行为。亚历山大·韦尔认为,珊瑚礁中石斑鱼(鳃棘鲈)和鳝鱼(裸胸鳝)的合作捕猎可以视为社会工具的使用行为:“黑猩猩可以拿起树枝从洞里掏出蜂蜜。石斑鱼没有手也捡不起树枝,但是它能够利用交流控制另一种动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聪明的科普作家艾德·杨用文章标题总结了这种观点:“如果猎物藏进洞里而你没有小棍,就用鳝鱼吧。”民主对我来说,鳃棘鲈的合作捕猎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们有意为之。在这个过程中,两条鱼沟通流畅,能够将欲望转化成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另一种通过意图达成社会结果的方式是集体决策。“我们在鱼群、鸟群和灵长类动物群等群体中发现的一项共同特征就是,动物们能够有效地投票决定去哪里和做什么。”普林斯顿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伊恩·库赞说,“当一条鱼决定去一个可能有食物的地方时,其他鱼就会用鱼鳍投票决定是否跟随。”这种高度民主化的决策过程能让群体动物做出更好的决策。协商一致的好处是随着群体规模增加,其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也会提高,因为群体有效地结合了各个成员给出的不同信息。比如,情报有误的金体美鳊跟随群体一起行动时,犯错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动物群体做出决策的方法,要么是汇总信息后少数服从多数,要么就是跟随几个见多识广的专家或领导。鱼类个体的外貌也会影响最终决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身体更健康、精力更充沛的鱼更懂得照顾自己,因此更有可能被“推举”为决策者。鱼类会有这样的歧视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来自瑞典、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生物学家共同设计了实验,他们把刺鱼放进树脂玻璃鱼缸中,鱼缸两头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由好看的岩石和植被构成的藏身地。鱼缸后壁附近,一对塑料刺鱼模型由单丝线拖着匀速向两头的藏身地“游动”。其中一个模型看上去更健康一些——比如,较大的模型看上去更健康,因为体形大意味着它寻找食物和长期生存的能力更强;腹部鼓胀的更丰满的模型看上去营养更好,而身体上有黑斑的模型则可能是因为长了寄生虫。刺鱼的行为看上去就像预习过研究计划一样。只有一条鱼在鱼缸里的时候,它跟随看上去更健康的模型到达藏身地点的概率是60%。而随着群体数量增加,这一概率也会越来越高。当放进10条刺鱼时,它们跟随健康模型的概率超过80%。这能够很好地说明鱼类的集体决策。为了研究鱼类的民主问题,科学家又开发出了更复杂的工具。机器鱼是会游泳的仿真鱼,米诺鱼等鱼类会自然地对它做出反应。机器鱼能够帮助科学家深入理解集体行为的价值。比如落单的刺鱼容易跟随有不良的适应性行为(向捕食者运动)的机器鱼头领,而较大鱼群中少数服从多数的机制通常能够避免这种陷阱。如果有足够多的鱼反对,剩下的鱼也更有可能跟着反对者行动。与之类似,在Y形迷宫实验里,小群食蚊鱼会跟着机器鱼游到有捕食者的一边,而较大的鱼群则更有可能不顾机器鱼的带领,选择游到安全的一边。关于仿真鱼、假鱼、模型鱼和复制鱼,有一点需要澄清。鱼类对它们有反应并不代表它们认为这些是真正的鱼。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鱼都是在人工创造的条件和陌生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的。因此,研究人员把它们捕捉回来后,往往要花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让它们平静下来,表现“正常”。感觉敏锐的鱼也许能看出人工模型有点不对劲,但是避免可怕刺激的心理可能会抵消它们的顾虑。和平遭遇捕食者并不是动物会面临的唯一危险。鱼类还需要解决同类之间的矛盾,但生物需要生存繁衍,并不希望直接面对受伤或死亡,因此敌对双方真正的身体对抗是比较罕见的。和其他动物一样,鱼类通常会用示威的手段,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气概,从而避免可能会导致一方或双方受伤的更严重的肉搏。鱼类会用各种各样的策略给其他动物灌输战斗不是个好主意的观点。它们会张开鱼鳍、打开鳃盖或侧过身体展示体长,尽量让自己显得高大威猛。发出隆隆的声音能显得身强力气大,摆动尾巴形成强力的水流能让武力威胁更有效。其他展示方法还有摇头、扭动身体、露出身体上颜色鲜艳的部分或者改变体色等。并不是所有的外观展示都是要表现攻击性。鱼类也会息事宁人。露出身体脆弱的部分就是一种有效的息事宁人的方法,这种策略能够加强避免冲突意图的真实性,比如狼露出喉咙、猴子露出生殖器等。红身蓝首鱼(一种丽鱼)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领地性动物,它们会抖动身体,展示出柔软的上腹部周围的明亮*色条带,向对手求和。如果冲突没有升级,丽鱼就会摆出一副和事佬的姿态。生活在马拉维的纵带黑丽鱼就是如此。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这种身体为乳*色、两侧有黑白相间赛车条纹的鱼,会形成某种直线型的优势等级,个体之间的互动多发生在上下级之间。雄性会主动调解雌性之间的争端,中立地打断双方争执。其中相对陌生的一条雌鱼会受到偏袒,因此雄性的调解往往会提高新的雌鱼加入鱼群的可能性。对雄鱼来说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因为自己又多了一个潜在的配偶。动物的等级往往取决于体形,体形越大,等级越高。就像加拿大马鹿的雄性头领妻妾成群,且会努力阻止其他雄性跟自己的后宫佳丽交配一样,在某些鱼类族群中,只有体形最大的雄性能够和雌性交配。如果低等级雄性的体形只比最大的雄性小5%以内,就必须冒险与之决斗。如果输掉,它的交配顺位又会往下掉几格。那么小鱼会怎么办呢?各种雄性虾虎鱼的克制让人钦佩,它们宁可减少自己的食物摄入量,也要保持交配顺位。但节食的虾虎鱼也不是什么圣人,克制能够带来长期的好处。一群虾虎鱼差不多有十几条,当等级较高的虾虎鱼死去后,其他虾虎鱼的等级就会上升。有证据表明,节食能够延长很多种动物的寿命,因此它也许只是一种不错的夺取交配权的长期策略。在群体中,就连最好斗的动物都会优先遵守克制和诚信的原则。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洛丽·库克出于同情救起了一些五彩搏鱼,并把它们装进单独的杯子,养在当地的沃尔玛超市里。她小心照料这些斗鱼,并把它们放进小小的池塘中。随着她“鱼类之友”的名声越来越响,她收集的斗鱼也越来越多,邻居家不想养的鱼都会送到她这儿来。她最终还从PetSmart宠物店里以每条一美元的价格买到了几条雌鱼。因为雌性斗鱼不好斗,来买宠物的顾客通常都对它们爱搭不理,认为它们无聊得很。洛丽养的这些斗鱼为它们好斗的名声翻了案。每天早晨她都会去喂食,这些鱼就聚在池塘边等待食物。斗鱼生活在热带地区,因此即便是佛罗里达州南部的温度,对它们来说也有点低,在比较冷的几个月里,洛丽还会用到水族箱加热器。尽管养了很多五彩搏鱼,且其中不乏雄性,洛丽还是发现:“我从来没有见过两条斗鱼打斗,也没看到过任何打斗的迹象,比如咬痕或者残破的鱼鳍。”为什么人们眼中的斗士会这样被动呢?或许和睦相处比剑拔弩张好处更多。雄性斗鱼互相撕咬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人工喂养的条件所致。低等级的斗鱼想要逃跑避免冲突,但无路可走,于是高等级斗鱼就误以为对手改变了主意,打算战斗一番。我猜,这也是据说放在同一个鱼缸里的斗鱼会最终死掉的原因。斗鱼的心理会让它们避免危险的打斗。鲁伊·奥利维拉和他在里斯本高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的同事发现,敌对的雄性斗鱼会观察其他雄性在打斗中的表现,并对赢家表现出更多顺从。观察过其他雄性打斗的雄鱼,并不会急于靠近并挑衅它见过的赢家,而对于它并不知道谁胜谁负的雄鱼,则不会有这种差别对待。骗术或许你会因为鱼类王国中存在克制、合作、维护和平的行为,就认定每条鱼都是“天使”,但不要这么快下结论。正如我们在清洁鱼和顾客共生关系中看到的那样,任何形式的合作和社会互动都可能存在捞取私利的空间。和人类一样,鱼也会利用眼花缭乱的外观和行为上的骗术去糊弄其他个体。它们离自私并不遥远。有些骗术只是为了躲避捕食者的小伎俩。在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幼年时期,很多鱼都会利用拟态,模仿其他颜色鲜艳的有*动物。弯鳍燕鱼幼鱼的体形和颜色都和一种有*的扁虫非常相似,而珍珠白的体色配上黑色斑点则让驼背鲈幼鱼看起来像是另一种有*的扁虫。行为上的改变会增强骗术的效果。年,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哥德哈德·克普在印度尼西亚海边拍摄到了鱼类拟态的绝佳例子。一只本身就是模仿大师的拟态章鱼在沙子上缓缓爬行准备觅食时,发现一条黑白相间的红海叉棘?在触手上忽隐忽现。这条鱼身上的颜色和花纹跟这只头足类动物一模一样,还能将身体与章鱼触手平行排列,增强伪装效果。报道这种现象的科学家猜测,这种骗术能让成年后几乎都待在安全沙沟里的红海叉棘?,到达距离自己的家更远的地方觅食,而且能够保持相对安全。这是人类已知的唯一一个对另一种生物的拟态进行拟态的例子。拟态和伪装并不只是用来躲避捕食者,捕食者也可以偷偷靠近猎物。在南美洲和非洲的淡水流域中,叶鲈演化出了模仿漂在水上和沉入水底的枯叶和腐叶的拟态。通过外观和行为上的双重骗术,这些有耐心的猎人能够抓到离自己很近的小鱼。叶鲈会有策略地选择埋伏地点,漂着或者悬浮着,完全融入周围的叶子当中。它们的胸鳍小而透明,能以极快的频率摆动,从而让自己待在一个地方保持静止。其下颌上粗糙的肉质突起看上去就像正在腐烂的叶柄,毫无警觉的虾虎鱼会被一口吞下。一旦小鱼进入捕食范围,叶鲈就会用有弹性的颌部制造真空将猎物吸进嘴里。只需要不到0.25秒,一切就结束了。叶鲈的骗术还有一个极端的变体,生活在东非马拉维湖中的某些雨丽鱼会软绵绵地侧卧在湖底装死。好奇的食腐鱼类前来查探时,“尸体”会一下弹起来,吃掉这个好奇的调查员。管口鱼和海龙悄悄接近猎物的方式更像是游戏,它们会骑在鹦嘴鱼背上玩捉迷藏。它们想抓的小鱼不会被植食性的鹦嘴鱼吓走,而且通常注意不到管口鱼和海龙的存在,因此当管口鱼和海龙从鹦嘴鱼背上滑下来时,能够攻击任何能够到的鱼。管口鱼还会藏在经过的小鱼群中悄悄靠近,以防被猎物发现。它们的狡猾本身就让人吃惊,但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让这些骗子藏身其中的共犯居然能够容忍它们,而且并不害怕与捕食者并肩前行。终年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海洋深处的根本无须东躲西藏,但是它们别具一格的骗术也非常有名。它们的背鳍是非常有效的鱼饵。你或许听说过的大名,它们形状怪异,嘴巴也合不拢,总让我想到中世纪教堂外立面上装饰用的滴水嘴。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只有雌性的背鳍变成了丝状杆,专家把这个结构叫作拟饵(illicium,其拉丁词源意为“引诱”或“误导”),其末端有叫作“钓饵”的发光器官。深海有多种,其诱饵千变万化,绝对能超越任何渔夫的钓具箱。还能通过收缩丝状杆底部的肌肉让它产生类似蠕虫的蠕动效果。生活在浅水中的的诱饵颜色鲜艳,而生活在没有光线的深海里的,只能放弃鲜艳的颜色,转而让丝状杆特殊区域内的生物发光细菌发光。有些的诱饵尖端还有透镜,能把可调节的丝状杆变成精细的管状导光管,即纯天然的光纤。还有一种的诱饵能直接摆到嘴里,把毫无戒心钻到鱼嘴里探险的小鱼关在里面(大鱼也可以,因为能够吞下和自己体形相当的猎物)。摆动背鳍上的诱饵时,能意识到自己正在策划一场骗局吗?这是关于动物精神世界问题的一项挑战。怀疑论者会指着利用拟态愚弄鸟类等其他捕食者的昆虫说,鱼类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我没有任何贬低昆虫的意思,但、叶鲈和管口鱼可不是无脊椎动物。它们是脊椎动物联盟中的正式成员,有与之对应的大脑、感觉、生化过程及意识。生活在墨水一样的深海中的鱼,需要有相当的智谋和诀窍,尤其它们的猎物也是有头脑的脊椎动物。至此,我已经介绍了鱼类如何感知周围环境、它们的生理和情绪感受、它们的思维和社会生活。从这些方面,我们能够得知鱼类是有意识、有记忆的个体,能够制订计划,识别其他个体,有本能,也能够从经验中学习。某些鱼类还有文化。正如上面讨论的,鱼类会进行种内和种间的合作,并体现出了一些美德。我们还有鱼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讨论,这也是所有生物的终极目标——繁衍。时机成熟时,繁殖的冲动会盖过觅食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正如它们的物种丰富性一样,鱼类也设计出了海量形形色色的繁殖及养育后代的方法。注解:[1] 原注:对鱼来说不幸的是,以鱼群形式进行反捕食的优点在人类面前反倒成了缺点,因为人类发明了专门捕鱼的工具,能够探测到鱼的活动然后把一群鱼一网打尽。[2]PetSmart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宠物服务公司,其总部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3]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英国作家,年凭借作品《基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 原注:在亚洲的一些疗养温泉中,顾客可以享受特殊的付费服务,只要把脚伸进水池,里面饥肠辘辘的清洁鱼就会啄食客人的脚。[5] 原注:我必须承认,我在看这些研究论文的时候五味杂陈。一方面,我钦佩科学家的热忱和创造性,他们设计了各种巧妙方法来检验理论假设。另一方面,我也很同情这些动物,我们干扰了它们的生活。这些被强制迁走的居民会怎么想呢?我们大概也会好奇有文化属性的动物在离开自己热爱的家园时的感受。第六章鱼的繁衍小猪:“‘爱’怎么写?”维尼:“爱不是用来写的,是用来感受的。”——A.A.米尔恩鱼的性生活鱼类的性生活有极强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他任何脊椎动物都无法与之匹敌。——他瓦玛尼·J.攀弟安《鱼类的性》鱼类的外形多种多样,繁殖方式也有32种之多。它们的繁殖行为和策略种类,跟其他所有脊椎动物的加起来一样多。[1]鱼类中有没有固定伴侣的、有一夫多妻的、一夫一妻的,还有一生只有一个伴侣的。根据不同的特性,雄鱼可能妻妾成群、需要保卫领地、集体产卵、偷偷交配、作为低等级雄性等待交配机会,或者做出违规的性行为。我们还会发现,雌鱼并不是被动的附属品。大多数鱼类的性别模式都是人们熟悉的雌雄异体,这个有点奇怪的名字指的是生物体的一生,要么是雄性,要么是雌性。但是想必你也可以猜到这意味着什么:有大量鱼类并不是严格的雌性或雄性。出于某些原因,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鱼的性别表现尤其多样。有四分之一的珊瑚礁鱼无须手术,就能从雄性变为雌性,或者从雌性变为雄性。其他雌雄同体的鱼,也能够同时或先后具有雄性和雌性特征。能够同时产生精子和卵子的物种即为雌雄同体,它们大多生活在幽暗的深海。如果寻找到另一个同类的希望就像深海的光线一样渺茫,那么能够完成自我受精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能。性反转的鱼并不是严格的雌性或雄性,它们在不同年龄和不同体形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别,这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在一个雄性会霸占多个雌性的交配体制中,刚开始是雌性,而等体形更大、更强壮,可以无视竞争者的挑战后变成雄性,是非常划算的。通常一个物种中的所有幼体都是雌性,有多个配偶的雄性处于支配地位。在其他情况下,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也会换位,很多低等级的雄性会变成有交配优势的雌性。《海底总动员》中有名的小丑鱼会依靠体形、社会等级和性别的改变保持社会秩序。它们是群居鱼,鱼群中有两条较大的鱼和很多体形较小的鱼,较大的两条鱼可以繁殖后代,而其中体形更大的是有繁殖力的雌鱼。其他所有的鱼都是雄性,根据体形大小排列等级。尽管这些低等级鱼的年龄可能和产卵的鱼差不多,但性成熟个体在行为上的支配力会让鱼群中的从属鱼难以发育成长。汉斯和西蒙娜·弗里克研究了这种严格的交配体制,认为这些低等级雄性实际上遭到了心理上的阉割。每条鱼都守着自己的位置,直到上面有等级更高的位置空出来。如果有繁殖力的雌鱼死了,最大的雄鱼就会变成雌鱼,第二大的雄鱼就会变成雄鱼里的头儿。所以小丑鱼家庭中被性压制的雄性个体永远有希望。(电影《海底总动员》中的故事有些不准确的地方。事实上,尼莫失去母亲后,它的父亲马林应该变成它的新妈妈才对。)性反转的鱼会根据当前的性别做出与之对应的性行为。而那些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性反转,但是会受激素影响的鱼的性行为也有可塑性。尽管这种现象的发生机制还不明确,但人们在野外和实验室中的观察表明,某些硬骨鱼的大脑有双性别潜能,能够控制两种行为,而大部分脊椎动物受制于大脑的性别分化,只能做出一种性别的典型性行为。鱼类改变性别的能力表明,自然界中的性别分工是不固定的。如果你对社会动态稍有了解,就会发现人类的性别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比如《成为妮可》(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