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动脉狭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视频访谈丨陈跃鑫聚焦年轻医师成长,打造协
TUhjnbcbe - 2021/7/20 13:58:00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3/5784193.html

导读


  血管外科是一个极富有挑战的科室,年轻医师不仅要提高手术技术,还应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近日,医院血管外科手术团队带头人陈跃鑫教授进行了专访,分享年轻医师的成长之路。


  医学网:医院血管外科新组建的五个手术团队带组组长中最年轻的一位,请您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谈一谈血管外科年轻大夫如何成长?


  陈跃鑫教授:血管外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科。血管外科多数医生的成长,实际上与血管外科学科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早在年,我们非常幸运的在管珩教授的带领下,医院血管外科成为独立的临床三级学科,为后来协和血管外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初,我加入血管外科,是源于对于微创治疗的兴致。因为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血管外科代表了将来外科发展的方向。


  年轻大夫决定要投身到血管外科的事业当中,定要有兴趣和奉献的精神。因为血管外科是一个极富有挑战的科室,年轻大夫若是要追求安逸,那么血管外科一定不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深入的了解血管外科,它也是一个非常富有魅力的科室:富有挑战、充满创新、刚柔并济、开合自如。值得一提的是,血管外科高强度的工作量与射线辐射的影响,决定了我们的年轻大夫一定要有奉献精神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血管外科的事业当中。


  其次,在成长道路上,导师和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非常感谢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管老师和刘老师两位老主任给予我的支持;拥*老师曾带我在手术和学术的道路上前行;而现任的郑主任和刘暴副主任更是无私的教导和帮助,规划和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除此以外,在我周围的同事当中,在血管外科界的同仁里,我也能找到学习的榜样。他们让我看清自身的差距,有机会向优秀的榜样学习高超的手术技术,严谨的学术思维,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最为宝贵的。


  年轻大夫要做好血管外科,不应仅仅把眼光局限在如何提高手术技术上,还应着眼于其他方面,比如说临床思维的培养。因为思维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个养成的过程。若你习惯做着一成不变的重复性的工作,那也要去不断地去完善和总结现有的不足之处。如今,年轻的医院,医院的手术技巧与思维,更要思考与处理患者的病情。对于我们的年轻的实习大夫和住院大夫,不仅要单纯追求手术技术的突飞猛进,更要培养缜密的内科思维。因为技术通常是极易学到的,而临床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习惯才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年轻大夫还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当然,这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遥想当年,我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会在凌晨自动醒来,思考当天需要完成的复杂病例,或是回想头一天的病例。我可以说,在血管外科成长的过程中,既是手术技术和思维不断磨练的过程,也是抗压神经逐渐变强的过程。所以后来在复杂手术前,我会通过画图和书写手术步骤,以便理清手术思维。但即便这样,也仍然有扛不住压力的时候,而这时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网:医院聘任的血管外科科室主任助理,同时也作为年轻血管人的一分子,请您谈谈科室应该如何助力年轻人的发展?


  陈跃鑫教授:事实上,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是科室应该如何助力年轻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年轻人应该如何为科室的发展添砖加瓦。作为科室的一员,如果科室发展受限,那么任何一位成员能不能够独善其身。医院和科室的大平台建设良好,那么年轻人才有自身发展的空间。这一点是明确的,这也是为何我们谈年轻人的发展的时候,要先谈科室的发展。


  其次,在科室发展以此设定大目标的基础上,年轻人要有自身发展的规划,而科室有责任协助年轻人制定自己的规划。比如现任的科室领导郑月宏主任做得很好,他会考虑到每个人的发展,同时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协助他们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临床型或是科研型,亦或是复合型。其次,科室要给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因为每个年轻人都是一头猛虎,只要给他们广阔的发展的空间,就能见证他们无限开拓的潜力。目前,我已从科室的这几位年轻人的身上,看到成长的轨迹。


  再次,科室要给年轻人充分的支撑。比如学术的支撑,生活的支撑,甚至是心理和精神的支撑。例如,在王磊护士长牵头下与在工会的支撑下筹建的血管外科温馨小栈,就是要给予血管外科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室人文关怀氛围。我也非常感谢郑月宏主任,他鼓励年轻人放手去搏,但又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记得有一次郑主任等我的一台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的手术至晚上十点,直至后来我给他打电话反馈已经顺利切除,郑主任才放心地回家。因此倘若未有这么多领导的支持,我相信我很难走到现在。


  此外,科室也尽力给年轻人创造公平的学术深造的机会。闭门造车只会固步自封,走出去才能发现海阔天空。所以我们要鼓励科室的每个年轻人,在学术的平台上去学习、去展示自己。年轻人只有看到了科室与职业发展的前景,而这个“前景”并不只是“钱景“,才能真正的积极地奉献和投入。如今,在院领导和科室领导的带领下,医院和血管外科赢来了新的一轮发展的机遇,年轻人只有紧跟上时代的脉搏,才不会从发展的潮流中消退。

医学网:您在科室管理中分管科研,请您谈谈血管外科如何做科研?


  陈跃鑫教授:如果说临床是血管外科发展的生命线,那么科研是血管外科发展的源动力。科研的发展要有体系和主线,于科室于个人皆是如此。坦率讲,分管科研是一项责任重、压力大的事。所幸在学术界和血管外科学界,有很多在科研方面成绩斐然的前辈和同仁,作为榜样引领着我们前进。此外,医院前任、现任主任,在科研方面为年轻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对于医院已有的主动脉瘤和颈动脉狭窄的科研体系,后续的工作是进一步丰富科研的层次,促进科研的转化。第二、在学术的体系中鼓励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第三、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希望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在科研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第四、在人工智能和创新方面不断地开展新工作。


  最后,科研的进步是一个多方协作的过程,包括科室内部团队、医护合作、跨科和跨院合作,甚至是与其他第三方的合作。科室的角色就是把这个协作的平台做大,以支撑更多的上层科研建筑。协和血管外科回归科研的传统和本色,医院平台和学科的优势,大力发展临床研究、应用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的研究,欢迎有志之士加入到协和血管外科科研协作的平台当中,为血管外科大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医学网:请你从一个年轻医生的视角,谈谈协和血管外科临床发展的方向?


  陈跃鑫教授:协和血管外科是国内最早独立建科的几家中心之一,在很多方面自成体系。长久以来,大家对协和血管外科的印象是严谨,但保守而低调。我们将继续秉承学术严谨的优良传统,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学习、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医院是全国疑难杂症的诊治中心,血管外科的建设,要发挥医院多学科协作综合实力的优势,努力提高血管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协和血管外科已经建立了良好梯队,组建了五个手术团队,设置了每天五线的值班团队,将人员的优化配置发挥到了极致,主任和教授常常带头冲锋在救治第一线。我们承诺,对于疑难重症的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各种血管外科急症的患者,不拒绝、不放弃。当然这有赖于,我们血管外科团队的奉献精神,以及和其他兄弟科室团队的精诚合作,包括我们的急诊科,麻醉科,手术室ICU和其他科室,在每一次抢救危重症患者的过程当中,我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另外,我们有严密的科室制度和措施为疑难杂症疾病患者救治保驾护航,包括全科讨论制度、多科会诊制度、病情报告制度、高危手术术前律师公证、高危手术医疗保险措施等等。在救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为患者寻求最佳诊治方案。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常规手术做到“精”,复杂手术做到“妙”。


  我个人的临床方向,既往在大动脉炎和静脉血栓栓塞症方面做了不少医疗和科研的工作,也处理了很多的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脉管炎等系列疾病。后续,我们会在领导的带领下,继续将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做深做细。


  医学网:听说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血管外科这么累,您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有什么诀窍?


  陈跃鑫教授:谈不上有什么诀窍,我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母亲,我陪伴两个孩子的时间非常少,也很少花时间陪他们学习。但是,我非常注意的一点是,工作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而如果在有限的闲暇的时间陪伴家人也是全身心投入。非常感谢两个孩子的支持。老二在我每天出门的时候都要来送我,每天一定要给我说三句话:“妈妈,今天做不做手术?”;“你今天晚上几点回来?”;“你要早点回来啊”。最近又增加了一句话是,“妈妈如果我给你打电话一定要接啊”。老大很早以前就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的陪伴。其实我要给孩子们说的是,即使没有妈妈最长情的陪伴,你们也能健康而自由的发展。希望你们能从这样的教育模式当中,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除此以外我还要讲,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非常感谢我的丈夫,我的四位父母,是他们帮我承担了大部分本来应该我来承担的家庭工作。我的丈夫常跟我说,如果你想做,那就继续去做,如果你哪天累了,你就回来。虽然他自己的工作也非常的辛苦,但是他还是努力的做好了一名父亲,有时甚至扮演一名母亲的角色。我的母亲她拖着病体,把她的大半辈子都全身心地奉献给了我。非常感谢我的家人们,有他们最有力的支撑,我才能前行到现在。


  其次,我非常感谢科室同仁,我相信科研工作和临床工作都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如果没有科室医生、护士良好的协作、配合,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也不能够把医疗工作和科研工作做好,所以非常感谢来自家庭和科室团队的支持。

专家简介


  陈跃鑫,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北京市委青委会委员。


  现任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栓防治与抗凝学组常务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委员,国际静脉学联盟中国静脉学分会委员,亚太血管学术联盟委员,国际血管联盟血管炎性疾病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委员,欧洲血管外科协会会员,美国血管外科学会会员;英国牛津大学CTSU中心访问学者;《血管外科临床手册》副主编、《血管外科诊疗常规》编委;《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年开始作为主要编委之一参与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编写。


  年毕业于中国医学最高学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博士。多年来一直工作在血管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对血管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有较高的造诣。临床方面主要擅长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包括下肢缺血、动脉硬化闭塞、大动脉炎、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糖尿病足、颈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深静脉血栓、脉管炎、布加综合症、髂静脉压迫综合症等。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著和SCI论文2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在内的多项临床和基础科研项目,曾获年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三等奖。多次荣获医院医疗成果奖和医院“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奖。

推荐阅读

叶炜专访:聚焦静脉,打造协和血管外科静脉疾病手术团队

刘暴专访:聚焦动脉,打造协和血管外科动脉疾病手术团队

郑月宏专访:碎步快跑,推进医院血管外科发展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视频访谈丨陈跃鑫聚焦年轻医师成长,打造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