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9日,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学术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为推动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水平的提升,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共同聚焦学术热点,探讨前沿诊疗技术的发展。
Session1
本次会议由首都医院王伊龙、马宁教授与加州大学综合卒中和脑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经内科喻文贵教授担任主持。
首都医科医院缪中荣教授率先发表了致辞讲话。缪教授对远道而来的众多参会同道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并预祝本次会议能够顺利召开。
Session2
首都医科医院缪中荣教授带来题为国内首款NOVA颅内药物洗脱支架注册临床研究结果介绍的精彩讲座。
现如今,颅内动脉狭窄仍是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生卒中的患者约万人,其中69.6%为缺血性卒中,而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在发生卒中或TIA(短暂脑缺血发作)后病变血管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仍很高,1年后复发率为23%;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以及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发表声明,建议对狭窄率7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即使在最佳内科保守治疗下,也可以考虑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然而,血管内治疗现状依然少有突破。为提升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水平,全球首个专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的NOVA颅内药物洗脱支架的研发,为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带来了更多可能。临床前研究证实,专注于更快的内皮愈合及修复的NOVA支架系统采用雷帕霉素药物及PLGA聚乳酸可降解涂层,药物在体内30天定时释放,涂层6-8周降解吸收,无药物残留隐患;支架底部纳米涂层相比于金属裸支架能够促进血管内皮修复愈合,为支架植入后的长期安全性提供有效保障;支架所载药物及各组分对脑组织等无神经*性影响,产品应用安全有效。此外,基于药物支架“愈合窗口期”理论的药物定时释放技术(雷帕霉素)能够实现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同步抑制,并按时消失,结合为颅内血管设计的开环及“s-link”连接结构,能够在保持有效血管支撑力的要求下,提升支架柔顺性及血管贴合性;支架底部PBMA涂覆后形成惰性环境,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更快愈合,也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迄今为止,NOVA临床试验是国内颅内狭窄介入迄今最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优效性注册临床试验,该试验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满足试验产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验证需求。临床试验结果证明,NOVA颅内药物支架能够显著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和责任血管区域中远期再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提升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NOVA颅内药物支架系统也针对颅内血管特点设定了更为齐全的规格尺寸,这将为临床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更佳的治疗解决方案。
加州大学综合卒中和脑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经内科喻文贵教授带来题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管内治疗研究的现状及进展的精彩讲座。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ICAD)是中国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中国的CICAS研究发现46%的卒中患者伴有ICAD,因此预防ICAD引起的卒中至关重要。目前,ICAD患者对卒中预防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在治疗ICAD的过程中,支架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喻教授进一步列举了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的治疗结果和相关SAMMPRIS试验的研究过程。研究表明,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但围手术期后的随访结果证实,并发症和卒中复发的风险明显降低。早年研究也提示了颅内手术技术和选择患者疾病进程时期对整体手术预后有关键影响。近年来部分研究也显示,颅内支架置入后的致残率和致命性卒中的发生率非常低。这表明,随着颅内介入治疗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ICAD患者手术时机选择越来越合理、新型颅内专用器械种类越来越完善,未来颅内支架在ICAD卒中预防和治疗中将有着极为强大的作用。
首都医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孙瑄教授带来题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策略的精彩讲座。
当前,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孙教授比较了中国与西方的颅内动脉狭窄的防控现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多发梗死病灶和基因型等特点的异同,并展示了相关的真实病例,进一步表明血管内治疗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重要性。临床实践显示,新的材料和器械为血管内治疗手术提供了更多可能,药物支架、肾动脉支架、Wingspan支架等治疗器械的抗压性、贴壁性、再狭窄率都有所差别,因此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个体化选择适合的治疗器械。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病变的“迂曲”特点对传统支架的释放提出了更多挑战,而导管释放型支架由于操作简单,长度优势,越来越被临床医生青睐,不仅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临床科研大放异彩。导管释放型支架的使用,使上段病变、成角病变、长段病变、迂曲病变等多种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导管释放型支架使用多种材料互相补充,有着灵活选择,增加手术成功率与安全性,结合神经介入治疗中另辟蹊径的上肢动脉入路方法,使血管内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来,有关诊疗技术的临床研究将进一步指引ICAD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向,技术简单化、材料丰富化、通路多样化、抗栓个体化也将成为颅内动脉狭窄治疗选择的大势所趋。
首都医科医院邓一鸣教授带来题为BASIS临床研究介绍的精彩讲座。
邓教授医院开展的评价颅内球囊血管成形术与强化药物治疗联合应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BASIS),并就研究整体情况介绍、研究进展与一年随访病例进一步分析了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多种情况。研究旨在评价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术与强化药物治疗联合应用在入组后30天内的主要观察终点时,任何脑卒中(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及全因死亡、入组后31天至12个月内靶血管供血区的缺血性脑卒中和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是否优于单独的强化药物治疗。研究全面采集了患者的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估、血栓弹力图等数据。目前的随访显示,单纯球囊扩张和扩张联合强化药物治疗都是有效且安全的,医院中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邓教授表示,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医疗中心与更多的专家能够加入BASIS临床研究,共同探索出更丰硕的研究成果,促进颅内动脉狭窄治疗水平的进步。
赛诺神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前沿创新副总裁ChristopheBureau博士带来题为颅内狭窄治疗的药械组合产品-从冠脉介入治疗的经验谈起的精彩讲座。
Christophe博士表示,当前颅内血管成形术治疗ICAS的成熟度可与90年代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相媲美,但治疗技术仍然需要精益求精,以确保动脉的完全愈合。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源于血管成形术(球囊或支架)后平滑肌细胞(SMC)的过度增殖。在正常情况下,平滑肌细胞被单层内皮细胞(EC))覆盖。当EC相互连接时,EC将变得更加活跃,可释放NO作为化学信使,以阻止SMC的过度增殖。当动脉内放置了支架时,支架会损伤EC层,使SMC开始大量增殖,最终导致ISR的发生。
大多数患者在放置裸金属支架(BMS),EC虽遭受到一定损伤,但可以迅速迁移,重新覆盖SMC并释放NO,并在引发ISR之前停止SMC的增殖;然而,部分患者的EC层修复不够迅速和/或不完整,因此SMC可能过度增生并引起再狭窄。
为避预防ISR的发生,药物洗脱支架大约在0年问世,随着不断改进研发,临床实践表明,使用了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实现了接近0%再狭窄的可喜成果。在冠脉介入领域最新的愈合导向药物洗脱支架HTSupreme选用西罗莫司抗增殖药物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同时以其动脉组织药物浓度在20天达到峰值、同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高峰后消失以促进EC的增殖活跃的“愈合窗口期”理论为研究基础,在治疗再狭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该内膜愈合理论指导为创新研发逻辑思维的底层设计,目前,赛诺神畅已经开发了Nova?DES和DEB两种针对ICAS治疗的产品,在预防ISR的过程中均展示出良好的效果。未来,更多的治疗技术的出现,将会为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带来更多机遇。
Session3
会议的最后,王伊龙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王教授表示,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因颅内血管的复杂结构和易复发再次狭窄等原因而有着重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希望治疗中采用的支架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以防止再狭窄的发生,也希望能够对内皮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会议中,诸位专家所展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令与会者获益匪浅,他相信,赛诺神畅研发的颅内专用药物洗脱支架和药物球囊对颅内介入治疗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变革。王教授再次感谢了参会的专家同道们,并表示颅内动脉狭窄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天坛盛会,与君共赏!
直播及回放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