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动脉狭窄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介入治疗股浅动脉狭窄与闭塞的介入治疗
TUhjnbcbe - 2021/8/7 4:14:00

股浅动脉狭窄与闭塞属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范畴,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局部表现,因此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

病因

股浅动脉狭窄与闭塞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闭塞症,即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缺血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常为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局部肢体的表现。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于大、中型动脉中,临床表现为纤维基质、细胞、脂质以及组织碎片异常沉积,动脉内膜或中层中出现增生过程的病理变化,而周围血管疾病中,绝大多数动脉的狭窄、闭塞或者动脉瘤是由动脉硬化造成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重点是改善肢体血供以改善缺血症状、提高保肢率。

临床表现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发凉、麻木等。后期可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典型表现为“5P”征,即无脉、疼痛、苍白、感觉异常、运动障碍。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早、最常见的症状,跛行距离的长短反映动脉狭窄的程度,表现为“行走—疼痛—休息—缓解”的规律,严重者会出现静息痛,尤其是夜间痛,进一步可发展为组织坏死、溃疡。也可出现神经性缺血症状。长期慢性疼痛可以导致关节僵直和屈曲性挛缩。与主髂动脉病变表现为臀部、大腿的跛行不同,小腿跛行是股浅动脉病变的典型表现。动脉狭窄闭塞的位置可通过动脉触诊来初步判断,血管狭窄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

踝肱指数(ABI),即踝部收缩压合臂部收缩压的比值,可反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程度。正常人为1.0~1.3,低于0.9即有诊断价值。轻度缺血ABI:0.7~0.9,中度缺血ABI:0.4~0.7,重度缺血ABI0.4。

辅助检查

彩超:能较好地显示动脉病变如管腔形态、内膜硬化斑块,血流状态,既能提供血流动力学功能定位,也能提供形态上的定性数据。是术后随访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对检查的操作者技术的要求较高。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常用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方法,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6.7%和95.8%。由于不需要含碘的造影剂,特别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较大优势。但应该注意的是动脉病变的中重狭窄程度可影响诊断,常常会高估严重狭窄的程度。

CT血管造影(CTA):是目前最常用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方法,可根据CTA或者MRA图像测量病变的部位、直径、长度等参数,决定治疗方案。但动脉严重钙化会影响图像质量,且存在造影剂的肾*性等不足。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DSA):是诊断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且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受到限制,术前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主要是在介入术中引导血管介入操作,明确动脉病变的部位、直径、长度及侧支循环情况,作为选择球囊、支架的依据。

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三种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方法,主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扩血管药物及降低血液黏稠度药物,作为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将一直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时也需要联合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传统的治疗方法,可分为动脉内膜剥离术、动脉旁路术和解剖外旁路术,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周期长等缺点,多数患者不适合或者难以接受手术。相对于传统外科治疗方式,血管腔内治疗的优势就在于创伤性小、不受移植材料限制以及操作可重复性高。

年首次应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年由聚氯乙烯制成的双腔球囊导管并首次在外周动脉中成功实施PTA。此后,随着球囊导管的不断改良,血管内支架的出现和改进以及操作技术的提高,介入治疗成为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采用介入治疗股浅动脉病变已很常见,目前PTA治疗股浅动脉成功率已经上升到95%以上。

在介入治疗蓬勃发展的时代,再狭窄仍有较高的发生率。近年来新器械和治疗策略不断涌现,旨在攻克这一难题,药物涂层球囊是其中较有前途的技术。其原理即在球囊表面的微孔内填入药物,主要是紫杉醇,通过PTA的输送系统进入病变区域,膨胀前球囊折叠可防止药物被提前冲走,扩张球囊后可使药物浸入动脉壁,球囊释放时一部分药物被血流冲走,剩下大部分的药物可浸入局部病变处的动脉内从而防止内膜增生。

为了更直接地解决支架内再狭窄问题,药物洗脱支架随之出现,通过金属支架表面包被聚合物携带药物,如紫杉醇、西莫罗司等,当支架植入血管内病变部位后药物自聚合物涂层中通过洗脱方式有控制地释放至血管壁组织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普通支架对血管壁的机械应力及其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血管壁负性重构、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药物洗脱生物可吸收支架应运而生。该支架可在血液中溶解或者被血管组织吸收,以减少负性重构,支架吸收后可腾出管腔空间,实现了管腔的“二次扩张”。

(本文刊载于医药卫生报第期)

转载声明:版权申明

文章来源:郑大一附院介入科作者:周朋利韩新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介入治疗股浅动脉狭窄与闭塞的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