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随访过程中,继发性主动脉瘤囊破裂在EVAR组中更为常见,可发生于各种时期。在开放修复组中,则十分罕见,且更倾向于发生于随访晚期。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目的
随机实验已经验证,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相对开放治疗具有短期疗效优势。但是腔内治疗相对开放治疗的远期效果如何还未明确,这项实验旨在调查腔内治疗相对开放治疗是否具有远期优势。
研究背景
随机试验显示,与开放手术相比,施行腔内修复术(EVAR)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明显的早期生存优势,但这种生存优势在几年后就会消失。这项研究旨在调查EVAR相比开放修复是否具有长期的生存优势。
研究方法
从年9月1日到年8月31日,总共招募了名患者参加这项试验,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动脉瘤直径≥5.5cm,适合行EVAR或开放修补术,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1:1)。试验对两组的全因死亡率、动脉瘤相关死亡率以及再干预率进行随访观察。两组间的基线特征没有明显差异。患者总体平均年龄74岁,其中男性例(91%)。12例患者随访至年6月30日(平均12.7年;中位数12.4年;范围1·8~15.8年);平均观察至死亡或研究结束的时间为8.0年。研究结果
接受EVAR治疗的患者,前6个月的总死亡率和动脉瘤相关死亡率较低。而在晚期,其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和总死亡率高于开放修补术的患者,但在整个随访过程中,两组之间的平均总死亡率和动脉瘤相关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在研究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都进行了再干预,包括那些在术后2年甚至5年没有再次干预的患者。在整个随访的时间段内,EVAR组的再干预率都较高。这些晚期的再干预包括那些严重程度评分较高的患者,说明EVAR患者需要定期的随访,停止随访对于EVAR患者具有危险性。图1:试验流程以及死亡率和再干预率结果。
表1:全因死亡率和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在随访期间的变化。前6个月接受EVAR治疗的患者总死亡率和动脉瘤相关死亡率较低。此后,EVAR组的死亡率增加了,经过8年的随访,EVAR组的总死亡率和动脉瘤相关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开放修补组。
图2:总生存率和动脉瘤相关生存率的15年随访的Kaplan-Meier分析。术后6个月以内,EVAR组的生存率高于开放治疗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EVAR组的短期优势逐渐消失,8年以后EVAR组的总生存率以及动脉瘤相关的生存率均低于开放修复组
表2:随机分组治疗后,随访期间病人的死亡原因。
表2:随机分组后,随访期间病人的死亡原因。可以发现术后6个月内,EVAR组的动脉瘤相关死亡率低于开放治疗组,之后时间段内EVAR组的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均高于开放治疗组。
表3:两组术后第一次再干预的时间分布。EVAR组的前4年的全部再干预率、严重再干预率,6个月到4年以及8年后的危及生命的再干预率都显著的高于开放修复组。
图3A:首次再干预的时间的Kaplan-Meier分析。全时间段内,EVAR组的首次再干预率均高于开放治疗组
图3B:首次危及生命的再干预的时间的Kaplan-Meier分析。全时间段内,EVAR的危及生命的再干预率都高于开放治疗组
图3C:两年内未有危及生命的再干预措施的患者的进行的首次再干预的Kaplan-Meier分析。2年内不发生危及生命的再干预的条件下,EVAR组在再干预率上高于开放治疗组
图3D:五年内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再干预的患者进行再干预的时间的Kaplan-Meier分析。5年内不发生危及生命的再干预事件条件下,EVAR组5年后的再干预率高于开放治疗组
研究结论
EVAR在前6个月在死亡率上具有明显优势,而随访晚期动脉瘤相关的死亡率增加而导致腔内修复和开放修复晚期随访中的全因死亡率差别不大,见于图2。
EVAR组中前6个月中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未得到及时处理的继发性主动脉瘤囊破裂。在整个随访过程中,继发性主动脉瘤囊破裂在EVAR组中更为常见,可发生于各种时期。在开放修复组中,则十分罕见,且更倾向于发生于随访晚期。
结果评论
此研究说明了在EVAR修复术后的长期随访中,动脉瘤相关的死亡率相对于开放修复更高,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未得到及时处理的继发性的主动脉瘤囊破裂,因此对于EVAR术后患者,定期随访和瘤囊监测非常重要,例如超声或者植入式的瘤囊直径感应装置。
该试验使用的装置是在年至年之间植入的,更新后的装置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此外,自年以来,用于确定内移植物大小和位置的成像技术有所改善。这些也都会进一步提升EVAR术的效果。这些更新后的变化带来的效应如何,也需要远期的考察。
终审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血管外科李毅清教授
审校及组稿: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血管外科杨超副主任医师
编译: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血管外科陈阁*医师
编辑:血管资讯Oliver
血管资讯学术资讯专区
网址:xgzx.talk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