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上*战役
长治是一片红色热土,她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七十二年前的年,在这片热土上,发生了著名的上*战役,掀开了全国解放的序幕。
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长治又展开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上*战役。他们拿起发展产业这一最有力的武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激战犹酣。
这场提振“长治士气”的脱贫攻坚硬仗在排兵布阵之初,长治市委书记席小*做出这样的动员:不作为就让位、不交账就交棒!用碰硬确保过硬,以硬作风确保硬落实!
特色农业启动脱贫攻坚巨大引擎挂图作战、集中指挥,科学谋划、精准发力,长治市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农业增效为途径、农民增收为根本的“三位一体”作战思路,沿着“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基本路径,就是为了打赢年“个贫困村退出,6.8万人脱贫,沁源县摘帽”这场硬仗。
“留在西岭沟,十年久不收。产个大谷穗,还让圪玲(松鼠)偷。”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广为流传的这首民谣,把穷乡僻壤的辛酸一语道尽。
刘寨的贫困,远近闻名。一个户人口的村庄,一半是贫困户。村里,大片的撂荒薄地,破旧的低矮窝棚,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孤独地蜿蜒到村口……这样一个积贫积弱、没有任何产业的穷村,竟在年12月实现整村脱贫。
一个要啥没啥、穷山恶水的贫困村是怎样实现整村脱贫的?
11月23日,寒风冽冽,村民张学文家的蔬菜种植基地6号棚里却温暖如春,棚里大小均匀、果粒饱满的水果西红柿长势喜人。支部书记程玉珍说,用新技术培育的这种西红柿每天都要滴灌白糖和氨基酸,一亩棚两季能产3万斤西红柿,按每斤2.5元均价算,一年收入5万多元。种完西红柿,大棚也闲不住,继续倒茬种西葫芦;春节后空闲的两个月,还能用来育苗。这样的大棚,村合作社统一修建座,优先贫困户承包经营。
原来,“能人”程玉珍上任后,村里探索形成了“村委+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贫困户以1万元小额信贷带资入股,每年享受保底分红,优先安置贫困户就业,对承包大棚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搭建了“贫困户脱贫有产业、劳动力就业有渠道、工作队帮扶有对象”的发展模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脱贫合力。
如今的刘寨村,改天换地。变成了一个“大棚百座、小二楼百套、养老院和娱乐广场俱全”的现代化新农村。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采用“传帮带”的扶贫激励机制,人人争当先进脱贫户,比志气,扫懒气。
对于脱贫后刘寨村的发展方向,程玉珍早已想好一条自我“造血”之路,那就是继续纵深发展产业,走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
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支书程玉珍介绍该村蔬菜大棚种植情况。
其实,在长治,乡村旅游也是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之一。在乡村旅游方面,以优质景区辐射带动、传统村落特色驱动为主要方式,重点打造了壶关桥上村、沁县泉则坪村等56个乡村旅游村,今年11月,长治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对加快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年全市共发展休闲观光农园(庄)个,农家乐个。
长治,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我省脱贫攻坚重点市。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2万人,个贫困村,3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6个插花贫困县。“十三五”期间,尚有个贫困村,户贫困户,21.77万贫困人口。年实现个贫困村退出,5.6万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7.5%下降到7.6%,成为年市级*委*府脱贫工作成效考核中,全省唯一综合评价好的市,脱贫攻坚实现了首战首胜。
首战告捷,并不偶然。年以来,长治市稳扎稳打,以发展产业为脱贫攻坚的“引擎”,确定了培育壮大产业的“作战计划”,施展各种灵活多样的“战斗方式”,强化“造血”功能,因地制宜推进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值得一提的是,长治市在扶贫工作中,尤其重视帮助贫困户树立“我要脱贫”主观思想,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从壶关到平顺,从武乡、沁县到沁源、黎城,各县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以产业推动集体经济破零,成为各个县扶贫工作的“切入口”。
11月23日下午,“*参种植专业村”平顺县龙溪镇佛堂岭村村民张廷正和老伴忙活着晒*参,屋檐上、院墙上,屋里屋外都整整齐齐摆满今年刚收的*参。
“头几年种*参赚不了几个钱,现在种*参不但价格合适,*府还给补贴。”种了四十多年*参的张廷这两年积极性高涨。去年他家种的1.2亩*参,亩产多斤,卖*参得了1万多元,还领到补贴多元。该村也达到了人均半亩*参、户均1.5亩,增收1万元的水平。
对于今年*参的销路,张廷一点也不愁。当地企业山西振东集团发挥出龙头企业的作用,和佛堂岭村签订了潞*参订单合同,为村民们兜底。作为我省唯一成立扶贫办公室的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帮助扶贫和资助扶贫,在当地建设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仓储基地,专门从平顺、长子和沁源收购村民们订单种植的中药材,带动了2.5万人稳定增收。
佛堂岭村,31户村民家的屋顶上安装了光伏发电站,瓦的光伏发电,又能增收多元,还有一部分村民安装了39千瓦村级光伏发电。支部书记张志建说,市财*为每个贫困村扶持25万到40万不等的产业引导资金。村里把这笔资金建起了*参烘干和包装厂房,仅凭*参和光伏发电两项,村民们就实现了整村脱贫。
平顺县龙溪镇佛堂岭村村民张廷正和老伴忙活着晒*参。
在沁源县,夏季草莓、高山蔬菜、黑山羊和食用菌等6大类个产业扶贫项目,由农业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小额信贷1.29亿元辐射带动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没有产业的支撑,即使脱贫,那也是低质量的脱贫。”长治市扶贫开发中心主任段志岗说,“我们立足实际,向新兴业态调——由传统种养殖向光伏、旅游、电商新兴业态调,‘粮改菜,农变工’就近转移就业;向新型经营方式转——由过去的单纯扶持村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转,完善利益联结,形成“双带”机制,促进了农民增收;向绿色发展转——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基点,以产业支撑可持续为目标,发展绿色产业。围绕‘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技能’基本达到了‘路路可看,村村可进,户户可访’”。
长治市坚持“一村一品一主体”、贫困村“五有”全覆盖,确立了中药材、油用牡丹、小杂粮、蔬菜、畜禽养殖、干鲜果、食用菌、马铃薯等八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了万亩中药材、20万亩沁州*小米、10万亩油用牡丹、年产万只养鸡屠宰加工的产业格局,产生了品牌效应,带动4万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而从事“一村一品”生产的农民,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家庭经营年收入的80%以上。
资产收益让田地变资本农民当股东对于壶关县店上镇西汉村村民张建英而言,当了半辈子农民的她,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不种玉米改种花;更想不到,自己不花一分钱就能当上城里人说的“股东”。
11月22日,北风凛冽,但村民张建英家的暖棚里,一垄垄排列整齐的嫩绿秧苗展露出蓬勃生机。再过两个月,这里将开出数万朵千娇百媚的康乃馨,变成一片茂盛的康乃馨花海。
靠这两个康乃馨鲜切花大棚,张建英家顺利脱贫。起初,她对种植康乃馨底气不足,因为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就在这时,西汉村提出农村改革思路,做出西汉改革路线图。年2月,全体村民讨论决定实施西汉村“三改一建”综合改革试验,月底就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全体股东大会,她和其他户入社农户光荣地成为合作社第一批“股东”。
“我们积极探索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入股分红模式,将贫困户吸纳进来,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工作模式,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西汉村第一书记樊小东说,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壶关县东盛种养专业合作社之后,村里确定主导产业,贫困户以资产、资源、资金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股份合作经济。
如今,在西汉村已经形成流转土地挣租金、园区打工赚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托管代种收现金的增收模式。
年3月底,村民们期盼的东盛花卉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开工建设,50座占地亩的标准式花卉四季大棚,总投资万元。其中,村民自筹资金6.55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5万元,财*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资金万元,53户贫困户“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小额贷款万元。
樊小东说,贫困户的收益一共分五块,社员土地入股收益、金融扶贫保底收益和务工性收入。12月10日,合作社将采取按劳分配、按股分红方式进行收益分配。今年,村里的花卉项目预计年产花卉万支,产值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此外,还有资产收益人均37元,户均元左右;合作社还将按照盈余和股份情况进行第二次分红。
村民王聚林说,以前种玉米,一亩地只有几百块收入,现在自己没出什么钱就搞起这么大规模的产业。现在王聚林的收入有好几块,除了建设期间的务工收入元以外,他通过土地和五位一体金融贷款资金入股合作社,并在花卉产业园区种植管理花卉大棚2座,再过几天,王聚林就能领到土地股份保底收益分红和五位一体金融扶贫保底收益元,加上务工性收入,今年能进账3万元。
如果说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那么金融就是发展产业的“粘合剂”和“助推器”。
去年9月,省委、省*府启动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长治市成为全省唯一“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试点以来,长治市把资产收益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为主线,将财*和涉农资金等各类资源整合,通过多种模式,整体推进,积极探索,大大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推动扶贫户资产保值增值。
在武乡县贾豁乡古台村,撂荒的山头,搭建了多间规模统一的蓝顶鸡舍,近万只生态牧养鸡自由自在地在草地里撒欢、奔跑。相比水泄不通的规模养殖鸡场,这里的鸡简直享受的是星级待遇。
利用富民贷、荒地山林入股等方式,古台村积极引进大山禽业和潞武公司两家龙头企业,采用“贫困户贷款+带资入企+就业分红”的方式,发展生态牧养鸡和油用牡丹产业,用整村脱贫资金入股大山禽业,年分红3万元,带动全村40余户80余人增收致富,人均增收1余元。
在农民逐渐成为农村股东、农村沉睡资源被逐步唤醒的今天,贫困村把资金和土地入股合作社,解决了合作社的融资难、用地难和用工难的问题,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更把贫困户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出来,把“要我干”的思想彻底扭转为“我要干”。作为长治市资产收益扶贫的有益尝试,不但为当地贫困农民稳定脱贫搭建了新平台,也为全省贫困地区实践稳定脱贫推开一扇门。
武乡县贾豁乡古台村万只生态养鸡场一角。
目前,长治市的个贫困村共整合产业资金1.87亿元,实施资产收益项目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69万户4.9万人;已有个村实现收益分红,合计分红万元,户均增收元,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更增加了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我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试点以来,对促进贫困农户增加财产性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典型。11月30日,全省36个国定贫困县入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资产受益扶贫典型经验宣讲团,长治壶关县的东盛种养专业合作社、平顺县的天池药材专业合作社和武乡县凤凰山庄旅游乡村合作社作为资产收益扶贫典型合作社入选。12月1日,樊小东忙着赶往村里,他要赶紧准备宣讲材料,把西汉村好的经验告诉更多的贫困村。
电商扶贫用互联网+助推脱贫致富武乡县岭头村究竟火到了什么程度?先来说几件村里发生的“小事”——
今年“双11”,武乡小米上了央视财经频道直播的“厉害了,我的国,中国电商扶贫行动”栏目,引起轰动。短短3天,武乡小米外销99万斤,销售额.7万元,经济效益翻了.5倍。
网红农民魏宝玉的微店有53万粉丝,仅采访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