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基因。作为全球仅存使用的象形文字,汉字传承文化的能力远胜于字母文字,她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承相续。其中,有精神文化精髓,当然也有时代偏见,仔细玩味,妙趣横生!她吸引着一代代学人,皓首穷经,不断“咬文嚼字”。
最近,为了教育小儿,我费尽了心机。昨天偶尔又翻到《说文解字》中的“教”,如获至宝,似乎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找到了理论依据,赶紧去给儿子讲解。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对吧?”
“这个老师给我们讲过。”
“你知道古文字里‘教育’的‘教’字是什么形象和意义吗?”我神秘地问。
“啥意思?”十岁的儿子有些疑惑。
“‘反文’旁,在甲骨文里是一只大手拿着棍子的形象,”
“那我就明白了:‘教’字就是一个土鳖,拿着棍子打孩子。”儿子冷冷地打断我。
“......”我无言以对。
从儿子的言语和态度中,显露出对“暴力教育”的明显不屑,想来也情有可原。上幼儿园时(公立幼儿园),儿子调皮,不好好吃饭,老师直接将饭碗扣在了孩子的脸上!儿子从小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被迫躺在床上后,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幼儿园老师非常生气,直接将被子和赤条条的孩子扔到了门外!孩子受到的伤害可想而知,至今对幼儿园切齿痛恨。我自己也从事过大学教育工作,但对儿子调皮,有时也忍无可忍,“暴力教育”也时常上演,切实体会到连孔子他老人家也难教自己孩子的烦恼。
我常想,“暴力教育”之所以在东方盛行,恐怕跟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对孩子教育负有最大责任的是父母,“子不教,父之过”。而在甲骨文中,父亲的形象也是一只大手拿着棍子的形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棍棒下面出孝子”之说。比如,论语记载,曾子因为不小心,除草时将瓜苗弄断,被父亲一棍子打昏在地。
甲骨文中的“父”。
自古中国教育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给予教师很高地位,家长从小告诉孩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老师体罚孩子理所当然,“戒尺”成了重要教具。中国的教室是严肃甚至是神圣的场所,强调教学秩序,学生甚至不敢提问老师不喜欢的问题。比如,《论语》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学生想跟老师学点课外实用科技,立刻遭到了老师的鄙视。我并不想讨论东方的“暴力教育”与西方的“快乐教育”之间的优劣,而是仅从其历史文化中,探讨主要成因。
西方提倡的“快乐教育”,可能也跟西方教师的地位有很大关系。
学过小学英语的都知道,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汇后缀是er和or。有这两个后缀的单词一般代表着某一职业,但二者却有着很大不同。加er的,表示的是普通职业,如worker、farmer、driver等;而加or,则代表受人尊敬、较为高级的职业或头衔,比如:doctor、professor、director、editor等;而教师teacher,显然属于前者。teacher最贴切的翻译应该是“教书匠”,而一个“匠人”怎么能随便打人、惩罚人呢!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西方的教师的地位远逊于中国,哪敢搞“暴力教育”!
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