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医院血管外科的陆清声教授及其同事于年在JEVT发表相关研究《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的治疗:纤维蛋白胶瘤腔内注射的成功》。研究结果显示,蛋白胶不仅封堵内漏,而且将全瘤腔整体促凝,形成较为牢固的血凝块,术后瘤腔内压强明显下降,蛋白胶技术治疗主动脉瘤有效。以下是陆清声教授分享的年成功应用生物蛋白胶填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病例1例。
病史资料(女,95岁)
主诉: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10年,渐增大半年。
现病史:患者于10年前无意中发现腹部有一搏动性肿块,医院行CT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未予治疗。近半年来瘤体渐增大,无疼痛,无饱胀,无恶心呕吐,无会阴及下肢肿胀,无下肢冷感疼痛,无腰痛,无肾区胀痛,无呕血,便血,无心慌胸闷。今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腹主动脉瘤”收入院。
体格检查:T36.3℃,P70bpm,R20bpm,BP/70mmHg。腹平坦,腹壁未见浅静脉充盈,下腹正中见陈旧性手术疤痕,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脐周左腹部可触及一包块约5×8cm,无压痛,搏动明显与心跳一致,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无异常。双侧桡动脉搏动有力,双股动脉可触及搏动,但左侧较右侧弱,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未见异常,末梢循环可。
初步诊疗初步诊断:1、腹主动脉瘤;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心律失常:房颤。
危险评估: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房颤。
术前造影造影结果:腹主动脉肾下段走行迂曲,腹主动脉下段明显瘤样扩张,瘤壁见血栓形成,近端瘤颈约22.5mm,距左肾动脉开口约51.3mm,腹主动脉部瘤体大小约83.6×52.3mm。双侧髂总动脉轻度扩张,髂动脉管壁见多发钙化斑块形成。
手术过程手术过程(一):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引入0.″导丝,30mg肝素化,导丝配合5F猪尾巴导管至T12平面,以20ml/s的速度注射造影剂30ml,造影提示腹主动脉瘤,证实术前诊断。
手术过程(二):穿刺左股动脉,0.″软导丝配合5F单弯导管进至近端瘤颈,退出导丝预留导管于瘤腔内。右侧猪尾巴导管引入0.″超硬导丝,导入分叉性腹主动脉覆膜支架(Medtronic,25-13-mm),精确定位后释放。留置导鞘,退出输送系统。
手术过程(三):再次穿刺左股动脉,导丝配合单弯导管超选左侧接腿成功后,引入超硬导丝,左侧导入延伸物(Medtronic,16-16-mm),于接腿处释放,退出导入系统。
手术过程(四):沿右侧导丝引入CODA球囊逐段扩张后交换猪尾巴导管,CODA球囊经左侧进入支架近端阻断主动脉,经预留导管于瘤腔内注入生物蛋白胶。
手术过程(五):回撤球囊和单弯导管,经猪尾巴导管再次造影提示主动脉瘤隔绝完全,无内漏,遂决定终止手术。
术前-术后对比:
拓展阅读
纤维蛋白胶主要由纤维蛋白原(含有凝血因子ⅩⅢ、纤维结合蛋白及适量的抑肽酶)和凝血酶浓缩物组成,在两种成分混合时,模拟凝血链级反应的最后一步,通过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激活作用,使纤维蛋白原逐渐聚合,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固化物,起到术前、术后止血和组织黏合作用,主要应用于开放手术的吻合口及创面渗血。
腹主动脉瘤近端瘤颈长度是指瘤体近端与较近一支肾动脉之间无瘤或相对正常的主动脉段长度,一般要求不短于15mm。瘤颈越短,可供腔内移植物锚定的区域就越小,术中、术后发生近端Ⅰ型内漏、移植物移位、肾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就越高。近端内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吻合口贴合不紧密持续出血造成。腔内治疗过程中面对短瘤颈这类较为复杂的情况,可以在球囊阻断控制血流的情况下,在瘤腔内侧(支架外侧)使用蛋白胶进行封堵。之后放松阻断球囊,吻合口出血可得到有效的阻止,此时测量瘤腔内侧(支架外侧)压强明显下降。另外在面对扭曲瘤颈这种无论是应用开窗技术或烟囱技术均较为棘手的情况时,术中可应用蛋白胶,不仅封堵瘤颈,并将整个瘤腔内部进行充填。之后造影结果显示,内漏完全消失。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