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动脉狭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大血管手术后高血压,这些管理策略为您整理
TUhjnbcbe - 2022/5/10 16:51:00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大血管手术围手术期高血压是临床需要重视的问题,合理应用快速、平稳、可以保护靶器官的降压药物,给患者带来更美好的未来。颈动脉、腹主动脉、外周血管、腹腔及胸腔内血管手术围手术期可常见高血压事件发生。在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中,19%~66%可能在围术期发生严重高血压。那么如何在围术期合理管控此类患者、降低临床终点事件风险?

近日,在“急重三人行:重在有术”节目中,首都医科医院唐小斌教授、医院王春梅教授、北京医科医院杨根欢教授坐而论道,探讨了开放手术重建颈椎动脉的技巧。本期分享有何精华?让我们一睹为快!

颈椎动脉手术,围术期血压有何管理重点?

杨根欢教授首先分享到,一位68岁老年女性医院检查,发现左颈动脉重度狭窄、左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以及右椎动脉闭塞。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病史。术前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图1)提示其右侧颈动脉重度、长度狭窄、扭曲严重、右椎动脉闭塞,左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狭窄段累及左椎开口。

图1患者入院CTA

临床决策治疗方案时考虑该患者颈动脉扭曲,介入风险大,左锁骨下动脉介入治疗可能影响椎动脉开口,对后循环血供有不利作用,因此决定一期行左颈动脉内膜剥脱+左椎动脉V1段-颈总动脉转位术,左锁骨下动脉可观察或择期二次手术,围手术期应严格管控血压。

手术中先解剖其颈动脉和椎动脉,然后行颈动脉内膜剥脱及血管重建。由于该患者颈动脉斑块较长,因此行内膜剥脱时完全切开了左侧颈动脉,在血管重建时采用尽可能柔和的操作,使用放大镜吻合椎动脉,以保证手术视野尽可能清晰。术后CTA提示其颈总动脉斑块已经剥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通畅,血管壁光滑,颈动脉及椎动脉吻合口通畅(图3)。

图2患者术后CTA

杨根欢教授指出,麻醉诱导的交感神经激活、急性疼痛导致的血管收缩等可能引起患者围术期血压异常升高。尤其是术后0~3小时,患者高血压风险进一步升高,甚至可能出现高血压危象。因此在大血管手术围术期,更需要制定血压规范化管理策略,选择理想降压药物。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重要脏器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保护心功能。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应为</90mmHg;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应为</90mmHg;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血压应为</90mmHg。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30%。根据此原则,杨根欢教授通常选择尼卡地平作为术后降压药物。

作为钙通道阻滞剂,尼卡地平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而发挥血管扩张作用,直接阻断血管阻力升高的关键环节,平稳、快速降压,有效减少术后血压波动。由于其对冠状动脉、椎动脉、肾动脉血管直径的扩张作用,可以在降压同时增加这些血管的血流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大咖谈颈椎动脉闭塞术前评估及手术要点

唐小斌教授指出,多支头臂动脉受累、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通过多种介入及开放手术技巧,对三支血管同时进行干预的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设计此类患者的手术方案时,应考虑右侧椎动脉闭塞、左侧椎动脉和颈总动脉吻合后对后循环产生的影响。

术前应严格评估风险,除了本例患者采取的手术手段外,也可以考虑分阶段处理,先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解除锁骨下动脉狭窄,然后采取椎动脉内导丝保护、并行支架等技术保证血液灌注,再处理颈动脉。术后由于附壁血栓形成、血管不同分层不清晰等问题,需要在手术中小心分离,以免造成动脉壁强度下降。

王春梅教授认为,此例患者的血管病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术前评估应重视其侧支循环、前后循环问题,避免开通血管后出现过度灌注。此外,更小的血压、血糖波动对患者的预后均有好处,在术后3~72小时内,都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血管手术后高血压,这些管理策略为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