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腔内治疗技术和器材不断发展,腔内治疗比例持续升高。腔内治疗虽然具有微创、安全等优势,但相关并发症仍不可忽视。在年5月26日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四届东北血管论坛(NCVS)医院的张立魁医师就“下肢动脉闭塞腔内治疗并发症及处理”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下肢动脉闭塞腔内治疗并发症主要分为:系统性并发症(出血、造影剂肾病)、穿刺相关并发症(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操作相关并发症(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动脉破裂或穿孔)。以下将分别介绍不同并发症的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措施。
出 血
需要严密监测、精确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非重要部位的少量出血,可减量或停用溶栓、抗凝药物;
重要部位的出血,需在停药的同时中和抗凝或抗栓药物,必要时应用止血药物;
大出血,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适量输注纤维蛋白原、血浆、红细胞悬液等。
造影剂肾病
造影后48小时内血肌酐上升25%或50%,或上升0.5mg/dl以上为造影剂肾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选用非离子型等渗造影剂,控制造影剂用量,碱化尿液,必要时行透析治疗。
造影剂用量是引起造影剂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大用量不超过ml(计算公式:5ml×体重(kg)/Cr(mg/dl)),超过阈值用量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21%~37%,未超过阈值者发生率为0~2%。
穿刺部位血肿
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既往的穿刺或旁路手术史、穿刺技术、鞘管型号、穿刺点压迫及患肢制动时间等。
预防方法:避免反复穿刺,闭塞动脉选择放射线引导下穿刺,术中选择能满足治疗需要的直径最小的血管鞘,尽量应用血管闭合系统来处理穿刺点。
治疗方法:暂停应用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药物,立即再次确切血肿情况并压迫穿刺点,随后手术探查缝合穿刺点,置入腔内移植物修复穿刺点。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可达7.5%,假性动脉瘤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远端动脉栓塞,压迫周围神经血管、破裂和出血。
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疼痛和搏动性肿块,偶可闻及血管杂音。双功能彩超示动脉外的血流或在假性动脉瘤颈部的典型的“来回往复”的多普勒波形。
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的局部压迫,成功率可达90%,但存在较长的压迫时间,患者的不适,早期复发以及治疗较大假性动脉瘤时成功率低;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通常安全有效,成功率可达97%;腔内方法应用覆膜支架或弹簧圈栓塞;外科手术修复。
动静脉瘘
动静脉瘘发生率为0.%~0.88%。主要临床表现为新的股动脉杂音、震颤、下肢肿胀或疼痛等。多普勒超声示连续的收缩和舒张期血流。
治疗方法:开放手术方式多选择动静脉瘘的结扎;腔内处理方式多选择股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
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
发生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的可能原因有:动脉痉挛、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不及时或用量不足、抗凝药物抵抗、球囊挤压、支架切割等。临床表现为“5P”征:持续性疼痛(pain),同时伴有患肢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运动障碍(paralysis)。
预防方式: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时足量;长段闭塞可先行置管溶栓术;临近重要分支动脉,可预置保护球囊;行腔内斑块切除时,可置入保护伞。
治疗方式:立即术中溶栓,或留置导管溶栓;较大的动脉栓塞可行手术取栓。
动脉破裂或穿孔
动脉破裂或穿孔的髂动脉栓塞中的发生率为3%。临床表现主要有髂动脉或股总动脉破裂或穿孔可导致急性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股浅动脉及其远端动脉破裂或穿孔表现为局部肢体肿胀、疼痛,皮下淤血。
治疗方式:术中应用造影剂时,针对造影剂外溢点以直接球囊阻断穿孔或破裂部位。股浅动脉及其远端的小破口,球囊阻断数分钟后辅以内在压迫多可自行止血。位于髂动脉、股总动脉的破裂和穿孔,阻断的同时需立即准备行覆膜支架置入,必要时开放手术修补。
总 结
下肢动脉闭塞腔内治疗并发症不可忽视。术前做好评估和预案,及时正确应对并发症,细节决定成败。术中谨慎操作,降低安全成本,应注意的具体操作细节包括:溶栓、预扩、支架置入与后扩等。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