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梅州的一位张阿叔,今年67岁,身体硬朗,平时帮着小儿子打理着驾校,本应享受天伦之乐,但天有不测风云。某天突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是腹主动脉瘤并破裂出血,并做了“腹主动脉造影+腔内隔绝术”,手术非常顺利。
但祸不单行,术后第二天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清醒后发现不能说话了,并且有行为异常和右侧手脚瘫痪。立即做头颅CT和CTA后发现脑内多发梗死及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脑灌注CT证实左侧半球缺血。被确诊为: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经过药物治疗后,失语和右侧手脚瘫痪无明显好转,医院建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后来家属经熟人介绍,慕名到广州医院就医。
入院后,神经外科孙晓辉主任详细分析了影像检查等相关资料,结合患者颈部和颅内血管解剖特点,综合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并同家属仔细沟通,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后,为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术中,孙晓辉主任仔细游离出颈部动脉后,临时阻断相应动脉,然后切开狭窄区域血管壁,在显微镜下清除堵塞血管的“垃圾”,剥除动脉内膜,确保动脉内壁光滑,使内径恢复正常大小,缝合血管。
由于切除了增厚的动脉内膜和粥样硬化斑块,使脑重要供血动脉得以疏通,改善脑灌注血量,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栓子产生的来源风险。
为了保证术中更加安全,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手术团队为患者进行了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技术手段,同时也为手术医生术中的决策提供直接的证据。
手术非常顺利,术后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次日转回康复病房,患者恢复良好,术后1周右侧肢体活动较前有所改善,可间断说出简单词语。
指导医生:广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孙晓辉
“小手术”解决大问题:
孙晓辉主任医师介绍,颈动脉狭窄在中老年人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有10%-20%的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与之相关,而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目前针对颈动脉狭窄有两种外科治疗方式: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作为根治性手术,通过直接切除斑块,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术后无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并且医疗费用少。目前已然成为了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性极高的标准性手术,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彻底清除血管内斑块的技术。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国内起步比较晚,目前国医院不多,因此给诸多患者就医带来不便及困惑。
如何知道你是否有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位于双侧颈部,是供应脑部血液的一对非常重要的通路,当这条通路因为某些原因(斑块)而变得狭窄时,将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甚至当斑块脱落时,可导致卒中的发生。
当有颈动脉狭窄时,大多数人会出现突然头晕目眩,短时间内言语困难、眼前发黑,或者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持物不稳等,一般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而无后遗症。上述症状多反复发作,多则一日数次,少则数周、数月至数年发作一次。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小动脉栓塞所造成的。
一旦出现这些“预警”信号,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否则,如果继续发生较大斑块脱落,造成相对粗大的颅内动脉栓塞,可导致急性脑梗塞,引起永久性脑缺血,发生偏瘫、偏盲、失语及偏身感觉障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早期部分轻、中度颈动脉狭窄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卒中的关系:
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四级: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中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69%;重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70%—99%;完全闭塞为闭塞前状态:狭窄程度>99%。当狭窄的程度越高,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也就越高。
对于轻度狭窄的患者,是否就不会发生脑梗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除了颈动脉本身的狭窄程度外,颈动脉斑块自身的特点(斑块的不稳定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也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颈动脉狭窄后是否都需要手术?
对于中老年高危人群,如出现上述“预警”信号,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并建议完善头颈部CTA检查,了解颅脑及颈部血管情况,如发现为无症状狭窄且血管内径狭窄程度未达到手术指征时,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锻炼等)及药物治疗(降压、降脂和抗血小板),并定期复查;当重度颈动脉狭窄时,即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是逐年递增的(1年内约为10.5%,2年内约26%,5年甚至可高达30%~37%),严重者可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因此,如为有症状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则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