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动脉狭窄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颈椎病防治250问一
TUhjnbcbe - 2023/3/2 8:53:00
河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1207/4304133.html

脊柱的颈部是怎样构成的?


  颈部的脊柱是怎样构成的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它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及4块尾椎组成的,共33块;脊椎骨由椎间盘、关节和韧带紧密连接而成。它的作用是保护脊髓和其神经根,支持体重,传递重力,参与胸腔、腹腔和盆腔的构成,同时也是骨骼肌的附着处。


  颈部脊柱,为了支持头颅的重量,需要有坚强的支持力;同时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高的灵活性。


  颈部脊柱,由7块颈椎骨、6块椎间盘(其中包括第七颈椎骨和第一胸椎骨之间的椎间盘,而第一、二颈椎骨间无椎间盘)和所属的韧带构成。从侧方观察呈轻度前凸。颈脊柱在胚胎时期是后凸的,在幼儿起坐后逐渐变为前凸,在青年期仍可呈前凸或呈直线状,至壮年期始保持前凸。颈部这个生理前凸的存在,是为了增加颈部的弹性,减轻和缓冲外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颈椎有哪些特点?


  百病百问沙龙丛书颈椎位于人体颈部,是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


  颈椎共有七个组成,除颈1、颈2外,其他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加上颈7、胸1之间的椎间盘,颈椎共有6个椎间盘。每个颈椎都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呈椭圆形的柱状体,与椎体相连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连就构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纳其中。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个凹陷,医学上称之为切迹。上下切迹相对形成了椎间孔,颈神经根就从此发出。通常颈神经仅占椎间孔的一半,因而不会受到挤压,但在颈椎错位、骨折、骨刺、韧带肥厚等病变时,椎间孔就会变小或相对变小,神经根就会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手指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每一颈椎上有7个突起,突向后下方的是棘突,其尾部多呈叉状。伸向两侧的为横突,其上有一横突孔,内有椎动脉通过。在椎弓的两侧各有一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该关节近水平位,上关节面向后上,下关节面向内下,这样有利于颈椎的屈伸活动。


  颈椎还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椎体的特殊关节,称为钩椎关节。它由椎体侧后方的钩突和椎体下面侧方的斜坡对合而成。该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但当因退行变化发生增生时,则可影响位于其侧方的椎动脉的血液循环,并可压迫位于其后方的脊神经根。


  第一颈椎有什么特点?


  颈椎病防治问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其后(内)面中部有关节面与第二颈椎的齿状突构成寰齿关节;前面中部有前结节,是两侧颈长肌的附着处。后弓较长,其后方有一结节而无棘突;此后结节突向上、后方,是两侧头小直肌的附着处。后弓上面两侧近侧块部各有一沟,称椎动脉沟;椎动脉上行出横突孔,绕过侧块,跨过此沟,再穿通环枕后膜,经枕骨大孔而进入颅腔。侧块上方有椭圆形凹陷的关节面,朝向内、前、上方,与枕骨髁构成寰枕关节;侧块下方有较平坦的关节面,朝向前、下、稍内方,与第二颈椎的上关节面构成寰枢关节。侧块的外方有横突,能作为寰椎旋转运动的支点,比其他颈椎的横突既长且大。


  第二颈椎有什么特点?


  第二颈椎又叫枢椎。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齿突根部的后方,有寰横韧带,但此韧带较细小;齿突前面有一关节面与寰椎前弓构成寰齿关节。上关节面位于椎体和椎根连结处上方的粗大稍出的骨块上,朝向上、后、稍外方,与寰椎的下关节面构成寰枢关节;第二颈脊神经位于该关节的后方,与下位颈脊神经和椎间关节的位置关系不同。枢椎的椎板较厚,其棘突较其下位者长而粗大,在X线相上看到上部颈椎有最大棘突者即为第二颈椎。枢椎的横突较小,方向朝下,只具有一个明显的后结节。


  第七颈椎有什么特点?


  第七颈椎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很长外,其余的结构和普通颈椎一样。由于其棘突很长,末端不分叉而呈结节状,隆突于皮下,而被称为隆椎,它随着颈部的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颈椎间盘是如何进行连结的?


  颈椎椎体、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椎间盘位于相邻椎体之间,前后纵韧带分别位于椎体的前后方。


  前纵韧带是人体内最长的韧带,厚而宽,较坚韧。上端狭窄,附着于寰椎的前结节,下端止于第一、第二骶椎的前面。前纵韧带的弹性和张力很大,当脊柱前屈受到压挤时能保持其形态不变,且能限制脊柱的过伸运动。


  后纵韧带较细长,虽然也很坚韧,但较前纵韧带为弱,位于椎体的后方,为椎管的前壁。上端起自第二颈椎,向上移行至覆膜,向下至骶管,移行到骶尾后深韧带。


  椎弓由椎间关节和韧带所连结。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面构成椎间关节,由薄而松弛的关节囊韧带连结起来,颈椎的横突之间没有韧带。椎板之间有*韧带,呈扁平状,*色,弹性大,很坚韧,是由弹力纤维组成的。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使之相互连结。在颈部,棘上韧带形成项韧带。项韧带是三角形的弹力纤维膜,其底面向上方附着于枕外隆凸和枕外嵴,尖端向下移行于棘上韧带。项韧带有协助颈肌支持头颈的作用,并有对抗颈脊柱屈曲的作用。


  第一、二颈椎在连结上有什么特殊性?


  第一、二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第二颈椎即枢椎的齿状突向上伸入寰椎,并与寰椎前弓后的关节面共同形成寰枢关节。枢椎的齿突尖部称齿突尖,是齿尖韧带的附着部,其两侧有翼状韧带附着。齿突的后方,有寰横韧带,肥厚且坚韧;自其中部向上下方各发出一条纵行纤维束,向上附着于枕骨大孔的前缘,向下与枢椎椎体的后面相连。此二条纤维束与寰椎横韧带共同构成寰椎十字韧带。


  正常人的颈椎活动范围有多大?


  颈椎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动性。因此,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


  在医学上,关节活动范围称为关节活动度,一般用量角器进行测定。测量时颈部自然伸直,下颔内收。一般情况下,颈椎的前屈、后伸(俗称低头、仰头)分别为45°颈椎的前屈、后伸运动是上下椎体的椎间关节前后滑动的结果。过度前屈受后纵韧带、*韧带、项韧带和颈后肌群限制;过度后伸则受前纵韧带和颈前肌群的约束。颈椎的屈伸活动主要由第二至第七颈椎完成。左右侧屈各为45°,主要依靠对侧的关节囊及韧带限制过度侧屈,侧屈主要由中段颈椎完成。左右旋转各为75°,主要由寰枢关节来完成。环转运动则是上述活动的连贯作用来完成。点头动作发生在寰枕关节;摇头动作发生在寰枢关节。颈椎的活动度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职业、锻炼情况有关。一般随年龄增长,颈部活动亦渐受限制


  颈椎的前凸生理曲度是怎么回事?


  正常脊柱各段因人体生理需要,均有一定的弯曲弧度,称为生理曲度。在颈椎的正常侧位X光片上颈椎呈轻度前凸。颈脊柱在胚胎时期是呈后凸的,在幼儿起坐后逐渐变为前凸,这种变化称为继发曲度。继发曲度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负重后椎体及椎间盘前厚后薄所致。颈椎的生理曲度主要是颈4、颈5椎间盘前厚后薄造成颈椎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这在侧位X线片上甚为明显。


  颈椎的正常生理屈度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的方法为沿齿状突后上缘开始向下,连每一椎体后缘成一弧线,再由齿状突后上缘至第七颈椎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弧线的最高点至直线的最大距离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数值。正常范围大约在12(±5)mm范围内。


  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由于长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间盘髓核脱水退变时,颈椎的前凸可逐渐消失,甚至可变直或呈反张弯曲,即向后凸,成为颈椎病X线上较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颈脊柱的运动与椎管变化有什么关系?


  虽然颈部两个相邻椎骨间的运动范围很小,但是整个颈部的运动范围却是很大的,能沿三个方向进行运动。颈脊柱运动的轴线,在前屈时,椎管被拉长。颈脊柱完全屈曲时,椎管的前缘可被拉长1.5cm,其后缘可被拉长5cm,椎内的脊髓亦被牵长,变细而紧张。后伸时,椎管变短,脊髓松弛而稍粗。


  颈椎间盘与颈脊神经的关系是怎样的?


  颈脊神经总共有8对,第一颈脊神经是在寰椎的后弓上方穿出,以下第二至第七颈脊神经都是在相应颈椎椎弓的上方穿出,第八颈脊神经是在第一胸椎的椎弓的上方穿出。在描述椎间盘时,多以相应颈椎的下方为标准,或标以两椎骨的数目。所以,当椎间盘病变时,受累的神经根的数字应比椎间盘的数字多一个,或取标有两椎骨数目的下位数字。如颈5、颈6椎间盘(第五颈椎下方的椎间盘)病变时,受累的神经根是颈6脊神经根,其余依次类推。


  颈椎椎骨的血液是如何供应的?


  椎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椎间动脉。颈部的椎间动脉发自椎动脉。椎间动脉一般是一条,有时成对,沿脊神经的腹(前)侧进入椎管,在椎间孔内分为三个主要分支。


  ①背侧支,主要供应该部硬膜、硬膜外组织、*韧带和椎弓的血运。②中间支,供应脊神经根和其脊膜的血运。③腹侧支,供应该部硬膜、硬膜外组织、韧带和椎体的血运。椎体的血液供应除上述者外,尚有肌支和骨膜支,在椎骨表面形成动脉网,以供应椎骨的血运。


  椎静脉丛分椎内静脉丛和椎外静脉丛两部分。椎内静脉丛收集椎骨和脊髓的静脉血,汇入位于椎间孔部的椎间静脉,在颈部再入椎静脉。椎外静脉丛收集椎管及其周围肌肉的静脉血。


  什么是脊髓的颈膨大?


  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呈扁圆柱状。脊髓上部,在枕骨大孔处,始自延髓;其下部,从第十二胸椎以下逐渐变尖,形成脊髓圆锥。自脊髓圆锥以下成为细长的条索,称为终丝,终丝下行经骶管终于第二尾椎体的背面。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处,分别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颈膨大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颈膨大的出现是由于该节段脊髓内的神经细胞和纤维较多所致,膨大的成因则与肢体的发达有关。由于人类的上肢动作灵巧,解剖结构精细,所以支配上肢的臂丛神经就比较发达,颈膨大正相当于臂丛神经发出的节段。


  脊髓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cm。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柱。自脊髓圆柱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它已是无神经组织的细丛,在第二骶椎水平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称颈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节称腰膨大。


  脊髓的表面有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较浅。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前根自前外侧沟走出,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脊神节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组成。每条后根在与前根会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经节。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颈部脊神经根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在颈部,脊神经的神经根较短,其走行近于水平方向,故对脊髓的固定作用较大。当颈脊柱前屈时,神经根对脊髓有牵拉作用。在颈部,椎间孔的前壁由椎体的一部分、椎间盘的一部分和钩椎关节组成,后壁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组成,这些部位发生病变时,都能累及神经根。钩椎关节变性增殖发生骨刺,对神经根的压迫可因部位不同而异,骨刺靠近椎管时,压迫前根,而在椎间孔中部的上方时,则压迫后根和脊神经节,前根可不受累。所以,可以出现弛缓性麻痹而无知觉障碍的神经根压迫症状,类似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亦可出现只有疼痛等知觉障碍而无运动异常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颈部脊神经的构成和分布如何?


  颈部脊神经的后支,除第一、二颈脊神经的后支较粗大外,其余各脊神经的后支均较前支细小,它们分布于颈椎旁的关节、肌肉和皮肤。枕骨与寰椎之间的关节和寰椎与枢椎之间的关节由第一、二颈脊神经的前支所支配;枢椎和第三颈椎间的椎间关节以及其以下的椎间关节均由脊神经的后支所支配。


  脊神经的前支,在颈部组成颈丛和臂丛,上位四个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下位四个颈脊神经的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臂丛。颈丛的分支主要分布于枕部、耳部、颈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也有支配枕下的颈部肌肉的肌支。臂丛发出分支分布于胸上肢肌、上肢带肌、背浅部肌以及上臂、前臂、手的肌和皮肤。


  脊髓的内部结构如何?


  脊髓的横切面,显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脊髓的颈部,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脊髓的功能是什么?


  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即传导面部以外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这些传导径路将各种感觉冲动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脑的活动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包括执行传导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以及调整锥体系统的活动并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使动作协调、准确、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


  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它是借用了物理学中“反射”一词来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的必然因果关系。它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等。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生理意义。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范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也跟着改变,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于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同时,由于人类还具有社会性活动,能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又有了质的不同,人类的神经系统活动显然是更进一步发展了。


  什么是脊髓半侧切断综合征?


  脊髓半侧切断综合征表现为病灶水平以下,同侧以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关节肌肉的振动觉缺失,对侧痛觉和温度觉消失;在病灶侧,与病灶节段相当,有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和感觉障碍。由于切断后索,病灶节段以下,同侧的本体感觉和两点辨别觉消失。由于切断锥体束,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同侧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由于锥体外系统的抑制作用被阻断,而脊髓后根传入冲动的作用明显,因而肌张力增强,深反射亢进,趾反射变为趾背屈。由于切断脊髓丘脑束,在对侧,相当于病灶节段以下一或二脊髓节段水平以下,痛觉和温度觉消失。由于切断节段的后根受累,同侧出现节段性感觉消失;而由于对上位节段产生刺激,于感觉消失区的上方,有节段性感觉过敏。由于侧角受累,可以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如在颈8节段受损害,同侧颜面、头颈部皮肤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霍纳综合征(瞳孔缩小、眼裂狭小和眼球内陷)。


  什么是脊髓急性横断?


  脊髓发生急性横断损伤时,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呈现弛缓性瘫痪、感觉消失和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大便滞留,膀胱不能排空以及血压下降等,总称为脊髓休克。损伤一至数周后,脊髓反射始见恢复,如肌力增强和深反射亢进,对皮肤的损害性刺激可出现有保护性屈反射。数月后,比较复杂的肌反射逐渐恢复,内脏反射活动,如血压上升、发汗、排便和排尿反射也能部分恢复。膀胱功能障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脊髓横断后,由于膀胱逼尿肌瘫痪而使膀胱括约肌痉挛,出现尿潴留;2~3周以后,由于逼尿肌日益肥厚,膀胱内压胜过外括约肌的阻力,出现溢出性尿失禁;到第三阶段可能因腹壁肌挛缩,增加膀胱外压而出现自动排尿。


  什么是椎动脉?


  椎动脉一般发自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是其第一个分支。椎动脉一般都从第六颈椎横突孔穿入,跨经上位六个颈椎的横突孔。椎动脉自寰椎横突孔穿出后,绕过寰椎侧块后方,跨过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经向上方,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它由颈部、椎骨部、枕部、颅内部四部分组成。


  颈部椎动脉如何走行?


  颈部椎动脉位于颈总动脉的后方,第七和第八颈神经前支和第七颈椎横突的前方,在前斜角肌和颈长肌间的裂隙内上行,进入第六颈椎的横突孔。其前方有颈内静脉和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横过其前方;后方有颈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此神经节发出神经纤维,与椎动脉伴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


  椎骨部椎动脉如何走行?


  椎骨部椎动脉穿过上部六个颈椎的横孔,位于颈神经前支的前方,周围环有静脉丛和神经丛。静脉丛在下颈部形成单独的椎静脉,由第六颈椎横突孔下方穿出后,接受颈深静脉,在颈部椎动脉的前方并与之交叉,最后进入无名静脉。椎动脉神经丛,伴随椎动脉进入颅腔内分布于基底动脉。此丛的神经纤维也进入颈神经和脊膜神经。此部椎动脉发出分支(椎间动脉),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后分成三支,其前、后支形成动脉血管网,其中间支又形成前后根动脉。脊椎部椎动脉位于颈椎椎体的钩椎关节前外方,该关节发生增生性变化时,则因受到压迫而歪斜甚至管腔变小。


  枕部椎动脉如何走行?


  枕部椎动脉自寰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寰椎的侧块(上关节突),到寰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沟(椎动脉沟)内,转向前方,穿过寰枕后膜的外缘(或穿过此膜),进入椎管,再贯穿脊膜后,上行过枕骨大孔。此部椎动脉发出肌支和后脑凹的脑膜支,第一颈神经位于寰椎后弓和椎动脉的中间。椎动脉在寰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迂曲度较大,头颅转动时,可受牵张而狭窄,而影响通过其中的血液容量。


  颅内部椎动脉如何走行?


  颅内部椎动脉自枕骨大孔上方绕至延髓前方偏内侧上行,约在桥脑下缘,两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椎动脉的终末部,每侧各分一支,在延髓前方下行,汇合成脊髓前动脉。在延髓的两侧方,每条椎动脉发出分支形成小脑下后动脉,由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本身左右各发出分支形成脊髓后动脉。内听动脉(迷路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细长迂回分支,供应内耳的血运,椎动脉供血不全时,亦可影响内耳的血运。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皮肤和横纹肌以及腹腔脏器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冠状循环以及脑循环的血管都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纤维,因此,刺激交感神经一般可使周围动脉收缩,而在去除交感神经后可使周围动脉扩张。治疗周围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即以此为依据。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动减慢,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活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以提高并兴奋之。对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交感神经的作用甚不一致,对胰和唾液腺虽可促进其分泌,但因此部的血管收缩而分泌不明显,对胃液则阻止其分泌。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小支气管主要为抑制其平滑肌的活动,因而使小支气管扩大,空气出入畅通。气喘患者在注射麻*素等制剂后得到暂时缓解,即因此故。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的作用能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因而阻止小便排出。


  此外,在生殖系统中对女性子宫平滑肌,对男性射精管和精囊的平滑肌等都有调节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也受大脑皮质的控制,当大脑兴奋被抑制、肌肉活动减少时,副交感系统的兴奋相对加强,以加速能量的储备和疲劳的恢复。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对立性对于人体生理的维持有什么意义?


  从表面上看,所有接受这两种系统支配的器官都具有内在的节律性活动。例如心脏,在所有神经纤维切除后,它们可照常活动。另一方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又起着对立作用,这种神经的支配似乎无甚必要,事实上虽然构成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组织都具有自动收缩或分泌的特性,但他们的活动为配合整个身体活动需要,必须有神经协调。整个身体的活动或者加强,或者减弱,不外沿着两个方向发展,或是兴奋或是抑制。它们对于所支配的器官不但毫无冲突,而且互相依存,如两者缺一,器官的活动就不能很好地配合整体的要求,不是过强过弱,就是需要加强时无法加强,需要减弱时无法减弱,仅靠其中一个单独的调节对整体的存在显然不利。


  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内脏器官活动也受大脑皮质的调节。通过条件反射的研究,证实了大脑皮质对于肝肾等内脏器官的冲动和机体的新陈代谢等起着调节作用,可以肯定,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系统并非脱离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而“


  自主”地进行活动。血管、消化、排泄系统的调节,并取决于来自内外各种感受器的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从来不能孤立发生,构成植物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仅仅把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兴奋传达至效应器,保证器官的正常活动,以适应整个身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颈部的交感神经是怎样构成和分布?


  颈脊神经没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只有来自颈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颈交感神经节节前纤维是来自上部胸脊神经的白交通支,其节后纤维组成灰交通支,分别与所有的颈脊神经连结,并有吻合支与有关脑神经相连接。由灰交通支至脊神经的节后纤维,随脊神经分布到周围的器官,如血管、腺体和竖毛肌等;也随脊神经的脊膜支(窦椎神经)进入椎管内,分布到椎管内的血管和脊髓被膜血管上。颈交感神经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既分布到头部和颈部,也分布到上肢。颈交感神经还分布到咽部和心脏。颈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伴随动脉的分支,分布到眼部,支配扩瞳肌和上睑的平滑肌。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进入颅内后伴随迷路动脉,分布到内耳;也伴随椎骨部椎动脉的分支,进入椎管内,分布到脊膜和脊髓。所以在颈交感神经受刺激时,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如视力模糊、耳鸣、平衡失调、手指肿胀等。


  颈交感神经干是如何构成?


  颈交感神经干位于颈部脊柱的前外方,颈血管鞘(鞘内有迷走神经)的后方,椎前筋膜的深侧,左右各一条。颈交感神经干有三个神经节,称颈上、颈中和颈下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一般都恒定存在,而颈中神经节和颈中间神经节常有变异甚至缺如。颈下神经节常与第一胸神经节(有时亦与第二胸神经节)合并形成星状神经节,即颈胸神经节。神经节以节间支互相连接,节间支一般为一支,但有时可为两支。两侧的交感神经干多不对称。


  颈上神经节在什么位置,分支有哪些?


  颈上神经节是颈神经中最大的一个,呈纺锤状,位于第一、二或第二、三颈椎的横突水平,在颅底部和迷走神经的节状神经节十分靠近,恰位于其后方。颈上神经节的位置和形态变化很小,但可向下延伸超过第三颈椎横突的水平。自颈上神经节发出的主要交感神经和分支,有颈内动脉神经、颈内静脉神经、颈外动脉神经、心上神经、喉咽支以及支配上部颈脊柱的韧带和骨骼的细小分支。


  颈中神经节位于何处,分支有哪些?


  颈中神经节位于第六颈椎水平,形状不定,可呈圆形、三角形、棱形或星形,较细小,有时不能清楚辨认,甚至可以缺失。它是颈交感神经节中最小的一个。颈中神经节发出的分支有:至第4~6颈脊神经的灰交通支、颈总动脉丛、甲状腺下丛和心中神经。


  颈下神经节位于何处,分支有哪些?


  颈下神经节位于第七颈椎横突与第一肋骨头之间,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部的后方,第八颈神经的前方。颈下神经节的分支有:至第6~8颈脊神经的灰交通支、椎动脉丛、锁骨下丛和心下神经。


  有时星状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形成一条与椎动脉伴行的椎神经,再分出交通支进入第4~7颈脊神经。


  颈椎间盘中的髓核是如何产生退行性病变?


  由于急性创伤和慢性的劳损而引起颈椎间盘中的髓核水分减少,纤维网和粘液样基质逐渐为纤维组织和软骨细胞代替,变为一个纤维软骨性实体而颈椎间盘发生退变现象。这种病理变化在各个椎间盘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每个人体都不同,有早有晚,有慢有快,但是颈椎的负重部分是最为明显的改变。大体从30岁以上开始变性,一般来说,当人体50岁以后,髓核的退变就越来越明显了。


  颈椎间盘中的纤维环如何发生生理退变?


  当人体的青春发育期过后,在20岁左右,椎间盘的纤维环停止发育而发生退行性变化。表现为纤维环变粗,透明变性,最后破裂,或可以发生纤维环向心性裂缝。裂缝一般发生在外侧,髓核可由此而突出。由于纤维环变性以后弹性减少,受肌肉的上下牵拉,重力的压迫和慢性劳损的影响而向周围膨出,使椎间隙变窄。最后,发生椎间盘的钙化和骨化。


  颈椎间盘的软骨板如何发生变性?


  颈椎软骨板由于慢性损伤和人体自行的退化而引起软骨板的变性,逐渐变薄,或为髓核侵蚀而发生缺损。这样损伤的软骨板和缺损的纤维环都失去了附着点而变弱,并失去了半透明的作用而体液营养物质的交换减少,这样加快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和坏死;而且小血管可以从松质骨向缝内生长,形成肉芽,吸收髓核物质而变为纤维组织;而且变性的严重程度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同时因为软骨板的破裂,人体自身保持着修复作用,这种修复作用可以使大部分椎间盘纤维化,并相对加强了其稳定性。但是,在这种条件下,颈椎如有不适当的活动,就可以产生骨刺,或因为外部的力量而产生颈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临床上所常见的颈椎椎体骨刺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认为颈椎间盘发生退变之后,塌陷的椎间盘两端椎体周围的韧带已经松弛,而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已失去了防止脊柱过度活动的能力,而椎体的异常活动刺激了骨膜下新骨形成而产生骨刺。同时,椎体之间韧带的不断牵拉,反复创伤,而使骨刺不断增加。


  为什么颈椎间盘的退化也会引起*韧带的变性?


  因为慢性损伤,颈椎长期过度前曲位,*韧带的张力增大,颈椎间盘退变以后其稳定性较差,必然*韧带的负担会加重,这样因为慢性的刺激而引起*韧带的增厚、钙化或骨化。


  变性的*韧带如何刺激脊髓而产生临床症状?


  钙化和骨化的*韧带可以压迫脊髓,即使是肥厚的*韧带,当颈椎后伸时也可以出现皱折,突入椎管内,使椎管前后径明显变小而压迫脊髓,*韧带刺激颈椎或者是*韧带的牵拉,椎管出现增生肥厚,使得椎管狭窄,直接压迫脊髓而出现临床症状。


  为什么颈椎间孔会出现前后径变窄的现象呢?


  因为颈椎的小关节面具有前上向后下倾斜的解剖特点,所以当椎间盘变窄时,上面的椎体沿着这个斜面向后滑而发生半脱位,引起椎间孔前后径变窄。


  为什么颈椎间孔前后径变窄之后能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因为颈椎椎管前后径变窄以后必然会压迫神经根,同时也压迫脊髓,另外小关节和钩椎关节因为应力的增加以及反复过度活动而产生骨刺以及创伤反应,而使椎管、椎间孔和横突间变小而压迫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特别是椎间孔的前后径变小而压迫神经根,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颈椎后关节的结构如何发生病理变化?


  因为颈椎间盘的变薄,使后关节的上下关节突接触面增大,增加损伤的机会。颈椎后关节囊的松弛,使上下关节突发生错位。同时关节突也可以发生骨赘,而引起椎间孔的缩小而产生病变。


  为什么颈椎局部的血运障碍能引起颈脊髓的变性反应?


  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颈椎前屈位时脊髓即变为扁平形,并向左右扩张引起侧索和前角变形,而横行的血管也被拉长,引起血管腔变窄,也可以因为周围血液循环的代偿不会发生缺血性症状。但是颈椎病患者因为颈椎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和椎间盘突出,加重了血运的障碍,而导致前角和侧索的缺血性变化,产生症状。同时因为颈椎椎管的狭窄而致椎管内的回流不畅,使脊髓产生充血性缺氧,而影响脊髓的功能。而且颈椎骨刺刺激引起脊髓血管痉挛缺血,和动脉硬化性缺血,都可以引起脊髓功能障碍和变形反应。


  颈椎椎管的退变是如何引起脊髓的变性反应?


  因为颈椎间盘的退化,椎间隙发生狭窄或消失,使椎管长度短缩,而脊髓的长度是不变的,颈脊髓的长度超出了颈椎椎管的长度,引起颈脊髓在椎管内侧屈变形。同时侧屈的脊髓引起脊髓的血管屈曲,血运障碍而使脊髓发生变性反应。


  颈椎病患者其神经根会产生什么样的病理改变?


  首先是神经根根袖发生纤维化,根袖是脊鞘膜的远端部分,脊神经的后根在脊神经节附近与前根汇合在袖内,然后穿出神经孔而形成颈脊神经,颈椎病时根袖会发生纤维化及增生肥厚反应。其次是神经根受压变性。因为向后外侧突出物可在前、后根汇合处压迫神经根,故患者发生一系列运动和感觉障碍的症状。如果单纯压迫后根或前根,那么患者仅表现为单纯的麻木而无运动障碍,或单纯的运动障碍而没有麻木。神经根受压可发生神经根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瓦勒氏病变。


  颈椎病的病理是如何表现?


  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病变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也习惯称为颈椎综合征。颈椎间盘退变以颈椎5~颈6、椎6~7的发病最为多见,我们一般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病变:颈椎病的初期病理变化为颈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首先是髓核的脱水使髓核最后成为一个纤维软骨性实体而使椎间盘狭窄。再者是纤维环停止发育而退变,并出现破裂,发生髓核脱出,同时纤维环的退变引起颈椎间盘的狭窄。最后是软骨板的变性而加重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和坏死。


  (2)继发性病变因为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之后,物理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耐压性和耐牵拉力减低。


  ①耐压性减低:由于耐压性能差,当颈椎间盘受到头颅重力和胸部肌肉牵拉力作用时,变性的颈椎间盘也可以发生局部和大部分向外突出,而引起椎间隙狭窄,小关节错位或重叠,椎间孔的上下径变小。


  ②耐牵拉力的减低:因为颈椎间盘耐牵拉能力的减低,当颈椎作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动作时,相邻椎体间的稳定性减少,可以出现一系列椎体不稳定现象,包括椎间盘的活动度增大,椎体半脱位亦称为滑椎;继而出现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韧带、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的改变。


  因为椎间盘向外突起,将周围的组织如前纵韧带及椎体骨膜等掀起。在椎体、突出椎间盘及被掀起的韧带之间形成三角形空隙。积聚于该空隙内的血液和组织液可以机化而形成椎体骨刺。另外,相邻两椎体的失稳,椎体缘受到附着韧带的牵拉力加大,亦可以刺激该处引起骨质增生而形成骨刺。


  如何直接测量颈椎椎管前后径和其前后径的指数?


  首先投照颈椎侧位X线片时位置要正,球管和颈部的焦距为1.5m。检查颈椎发育性椎管前后径时可测量病人颈5椎管前后径,必要时再测量其他部位。使用方法为在侧位片颈椎椎体后缘中点水平向后至棘突与椎弓连接点,这样可以测量颈2~7的椎管前后径,以毫米数值计算。测量寰椎椎管前后径的方法为自枢椎齿状突后缘水平向后至寰椎后结节前缘的间距。测量有病变的颈椎椎管有效前后径时,需要投照病人颈椎侧位片,必要时投照颈椎功能位X线片,测量每个椎管的前后径,以了解椎管的狭窄部位和程度。临床上变窄椎管的测量方法为上一椎体后下缘至下一颈椎棘突和椎弓连接处的上方交点,即为患椎椎间的椎管前后径。如寰椎有前脱位,应在屈颈位的X线侧位片测量枢椎齿状突后缘至寰椎后结节前缘的间距,为寰椎椎管的有效前后径;从齿状突前缘中部至寰椎前后径后缘的水平间距,为寰椎前移的距离。


  在测量颈椎椎管前后径指数时,首先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同一患椎椎体的前后径数值,以椎管前后径数值为分子,以椎体前后径数值为分母,计算其百分比即为患椎椎管前后径指数。


  根据一组正常成年人颈椎片的测量统计,正常的颈2~颈7椎管前后径指数为89%~92%,平均值为90.5%。椎管前后径狭窄病人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的椎管前后径指数多在70%以下。

您的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颈椎病防治250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