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人一早醒来,半身麻木,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脑梗”;平时看着身体挺不错,去趟卫生间摔倒在地就不省人事。这些场景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对于如何正确预防血栓的发生,兰大一院介入科血管病组组长舒小*建议平时要养成饮水习惯,每天饮水-毫升,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对预防血栓很有好处。
一般来说,三个时刻喝水更关键。
一是起床后。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的觉,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起床后喝杯温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
二是饭后半小时。建议饭后半小时再饮水,有助于缓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要注意ML即可,小口小口地喝。
三是睡觉前。当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变高。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缓解这一现象。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边常备一杯水,感觉口渴时马上喝几口。
此外,平时要注意参加体育活动,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稀薄,粘滞性下降;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摄入,多吃洋葱、海带、卷心菜、深海鱼油、黑木耳、韭菜、生菜等低脂食物,适当饮醋、饮茶;戒烟、适度少量饮酒。
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遵医嘱每次服用少量阿斯匹林,可使血小板环氧化酶乙酰化,失去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输液真的能“冲血管”防血栓吗?
专家简介
舒小*:兰大一院介入科血管病组组长,副主任医师,擅长微创治疗主动脉瘤、夹层及外周动静脉血栓闭塞性病变。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发表SCI文章5篇。主持省级课题一项,院级课题一项。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血管外科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中青年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非血栓性静脉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管及腔内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学会血栓与抗凝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微循环协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髂动脉学组委员。
问:什么是血栓?
答:血栓是指流动的血液在血管(动脉或静脉)腔内或心腔内或修补处的表面发生凝固,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腔,引起血管血流明显减少,甚至完全中断的一组疾病。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
导致血栓的主要风险包括:卧床制动、血液粘度大、高血压和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硬化斑块、抽烟、肿瘤、自身免疫病等一系列对血管抗栓功能造成影响的高危因素。
问:不少老人主动要求输液“冲血管”防血栓,因为他们觉得: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变慢,容易长血栓。那么往血管里输液“冲血管”,把血管斑块这些垃圾冲掉,是不是就能预防血栓呢?
答: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血管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存在于血管的全层之中,一部分牢固的附着于血管腔内表面,靠输液增加一部分血容量,对冲刷斑块毫无效果。另外大部分易栓的物质并不溶于水,主要靠肝肾进行复杂的体内代谢,输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能清除体内垃圾。
问:盲目输液会造成什么结果?
答:很多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往往伴随心衰、肾功能不全,盲目地进行输液,突然进入大量液体,会给心肾带来大量负担,甚至导致急性心肾功衰竭,得不偿失。
另外,鼓吹这些不科学理论的机构,行医资质、药物来源不可靠,反而会增加许多额外的出血、药物过敏风险,往往花了钱却适得其反。
问:血栓形成前会有什么征兆?
答:血栓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症状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或者觉得只是单一的症状而已,例如肢体肿胀、头晕头痛、呼吸急促等,看似普通的症状其实都可能是血栓导致的。
1
睡觉单侧流口水:
特别是老人,如果睡觉的时候总是单侧出现流口水的情况,就要小心是不是因为血栓导致的了。因为血栓会导致咽腔局部肌肉功能失调。
2
头部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前兆中较为典型的症状。特别是早上起来的时候出现。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如果短短的两天内出现超过五次的眩晕,或者在疲劳工作和洗完澡后出现眩晕的感觉,就要注意是否因为血栓导致的了。
3
四肢出现肿胀:
这是深静脉血栓典型症状之一。因为血栓会导致腿部的血液流动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肿胀。虽然腿部肿胀比较常见,但是也要提高警惕,特别是大腿出现迅速的肿胀,并有痛感的时候尤其要注意。
4
胸部发闷疼痛:
长期缺乏运动容易导致血液形成静脉凝块。而且,血凝块还可能会出现脱落,并且跟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部。如果血栓较大或者较多,就会卡在肺动脉的分支或者主干上,引发大面积的肺梗塞,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受阻等不适,严重会危及生命。
5
呼吸和心跳急促:
感到胸口心跳加速,呼吸变浅,这是身体求救的信号,你的肺部正在遇到肺栓塞,严重的会出现晕倒的情况,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问:血栓的形成和年龄有关系吗?
答: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年龄正相关。健康人体内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凝血物质,如二磷酸腺苷和凝血*素A2、纤维蛋白及钙等,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块,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另一种是抗凝血物质,纤维蛋白溶解酶和前列环素等,有抗凝血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平时人体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和抗凝血物质两者外于动态平衡状态,则不易形成血栓。
老年人血管老化,血管壁受损,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产生的凝血激酶增多,促进凝血酶形成,凝血*素A2也增多,同时制造抗凝物质前列环素减少,易诱发血栓形成。如血糖增高时,糖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全身组织缺氧,这时血小板凝集性增强,粘度增大,容易促进血栓形成。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赵汇
编辑/刘杨